無法「鹽」喻的苦-重返工作 老鹽工再續前「鹽」
【記者李建良/嘉義報導】
鹽業的歷史與地方脈絡和生活息息相關,老鹽工曬鹽的一天,似乎就成了最佳的歷史活教材。透過老鹽工的帶領下,讓遊客彷彿走入時光隧道,重回過去的人工曬鹽時代,遊客也不再只是觀眾,可以親自下海去體驗曬鹽、扒鹽的滋味,也成為了鹽村體驗活動中的參與者。
重新擔起了鹽 更擔起文化的重責
人工鹽場退出台灣的歷史舞臺後,為了延續傳承鹽業技藝,讓台灣的下一代明白這段歷史,以及體驗鹽工工作的艱苦,許多已停止人工曬鹽的鹽場,進而轉型為以文化觀光來經營。台南的七股鹽場、井仔腳鹽場以及嘉義的布袋鹽場等,都已著手進行鹽田的改造,希望可以藉由觀光,給予這些鹽場新的歷史舞台。
老鹽工成為文化的傳承者,為遊客解說著製鹽過程。
記者李建良/攝影
以台南的七股鹽場來說,在停止曬鹽產業後,就轉型經營鹽業博物館,以及文化園區觀光產業,尋求新的生存之道,為鹽田找到新的生命。而鹽業的文化資產,必須伴隨著實際的產曬勞動,才能生動地完整呈現在大家面前,因此,許多地老鹽工們,又重新被找回,導覽和解說鹽田的點點滴滴,鹽田也就成為了他們和遊客互動的最佳舞台。
曬鹽的記憶,對鹽工而言是相當苦澀的,老鹽工蔡麗泉表示,那段日子真的很苦,但是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還是會時常回憶起那段過去,也許是真的太苦了吧!對這些老鹽工們來說,曬鹽不但辛苦,而且容易造成腰酸背痛,加上鹽田附近不會有什麼樹可以躲太陽,所以很容易就中暑。但是他們依舊選擇重返工作崗位,為的就是一個責任感。擔任鹽田觀光解說員的老鹽工謝水清表示,如果曬鹽的文化和歷史,無法傳承給下一代,實在覺得可惜,這對你我都是種損失。
小孩子開心地將鹽山當作溜滑梯來玩耍。
記者李建良/攝
鹽場怎麼玩 讓老鹽工報給你知
許多鹽田如今繁華已退,不再是從事製鹽、曬鹽的地方,反而成為新的觀光景點。曾去過七股鹽田好幾次的遊客王耀億表示,如果單純地只靠鹽山景觀和體驗曬鹽生活的方式,實在無法吸引太多遊客。而七股鹽田經過規劃後,結合了許多,如鹽罐DIY製作、鹽博館、採水車、不沈之海SPA等設施,以及配合當地名產小吃,讓遊客一天下來,有吃又有得玩,成功地讓鹽場走向觀光化。
除了遊客的參訪外,更有許多的學校機關,與當地鹽場安排教學體驗活動。從引導海水流入密不透水鹽田層,接著再經太陽曝曬來蒸發海水,之後再結晶成鹽,再使用鹽扒將鹽堆成堆,學生在透過親身體驗後,更可體會出鹽工的曬鹽的辛苦歷程,傳承意義深遠。
除了鹽田的曬鹽歷史和過程外,鹽村也還有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建築,如水車、閘門和各項水利設施,以及歷史悠久的鹽村房舍,都值得保留和傳承。許多鹽田在文化工作者與當地居民合作下,更利用了這些房舍,來成立刺繡、編織、木工、雕刻等文化創意工廠,讓遊客可以親自參與創作,做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鹽田已是老鹽工們生活的一部分,陪伴他們度過大半的人生歲月。而今他們所代表的,除了是歷史的見證人,更是將鹽村傳承及發揚的最佳人物。就像曬鹽一樣,從苦澀的大海中,蒸發結晶成一顆顆晶瑩璀璨的鹽粒,用他們的光芒照耀了鹽村文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