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菸業告別 地方農業轉型

地區:
分類:
文字-A A +A

【記者李彥民導覽】台灣菸酒公司,在二00八年之後,將不再保証收購台灣本土的菸草,台灣的菸農面臨了重大危機,主要的菸草栽種區,也面臨了轉型的挑戰。

<不再保價收購 菸農難熬歹年冬>自由時報

國產菸葉現在進入最後一期採收,未來台灣菸酒公司不再保價收購,今年收購價格雖較去年高,但菸農採收之餘卻看不到豐收的笑容,對於未來何去何從更是茫然,有菸農表示要改種水稻,但也有菸農仍希望著政府能繼續收購……。

台灣正式加入WTO之後,以前專賣的菸酒市場也正式的開始面對自由的競爭,國外廉價的菸草進入台灣,使得台灣的菸農也漸漸失去了舞台。雖然去年(二00七年)有了蘇貞昌前院長的承諾而延至今年(二00八年)才實施,但本土菸業的問題,並未消失。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一:黃昏輓歌篇>中國時報

台灣在加入WTO、廢止菸酒專賣制度前後,政府以發放每公頃一○五萬元廢耕補償金做為手段,獎勵廢耕並收回種菸許可;但為了照顧菸農生計,轉型後的菸酒公司在政府政策指示下,仍以逐年遞減方式繼續收購菸葉。原本應該在今年(二00七年)叫停的「末代菸農」,則因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承諾而再延一年。

<再見菸葉>公共電視 PeoPo

對於政府不再收購本土菸草,有部落客也抱持反對的態度,認為政府的政策過份的草率,順應了反菸的情勢,但卻忽略了農民的權益。

<美濃菸>小張

菸農最不滿的是政府沒有配套計畫,每甲地只發一百五十萬補償金,任農民自生自滅。以日本為例,也是加入WTO,但日本菸草收購價每公斤還有六百元,這些國家都立法要求菸商使用一定比例的土產菸草。「別人可以,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的政府到底在幹什麼啊。

<摘菸葉>Nancy

台灣農民菸葉種的少了,但台灣人民抽煙的人口每年劇增。
多數香菸都進口了,為此,高樹及美濃的菸農很不滿意
還集結到台北去抗議過呢...當然,農民永遠是輸家。

台灣主要的菸草生產地,也有農民積極改種其他作物,除了水稻等糧食作物外,也選擇栽植其他經濟作物,來維持生計。

<契作到期 菸農有失落感>中國時報

(雲林縣)農業局表示,能夠種植菸草的土地,都是土壤肥沃的良田,將輔導菸農轉作其他作物;目前,林內鄉許多菸田已經轉為種植草莓,而主要栽培區林北村周邊,因為水源豐富,水質優良,將規畫為茭白筍等水生作物區。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五:轉型出路篇>中國時報

 如今幾項突破性思維,終於帶來轉變契機,若將菸田轉作為中醫藥草園區,更可望讓美濃擺脫道德枷鎖,從傳統菸城蛻變為益人救命的「華陀之鄉」。
 美濃農會理事長朱信強則說,農會近年積極輔導菸農從事香蕉及木瓜轉作,成效良好,加上美濃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近年出產的香蕉、木瓜品質都不錯,價錢好的時候,獲益甚至不輸給保價契作的菸葉。……除了香蕉和木瓜,農會也積極推廣紅豆、白玉蘿蔔及稻米改良,外型小巧、口感特佳的白玉蘿蔔,近年在市場崛起甚快,已成為美濃地方特產之一。

除了農業經濟的問題外,菸草農業的發展,也留下許多文化的資產,最典型的就像是菸樓的建築。菸草文化的保存,也成了產菸區地方上的重要問題。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中國時報

根據學者統計,民國六十七年時,美濃菸樓曾經多達一八一四棟,九十三年田野普查時,完整的菸樓只剩四二一棟,部分拆除或損毀的有四○二棟,九九一棟完全拆除或改建為其他用途,菸樓消失比率超過七成。

以美濃為例,為了保存菸業文化,地方團體也在評估成立「菸業博物館」的可能。但對於菸業博物館,地方上也有不同的聲音,擔心博物館會流於「櫥窗式回憶」,反而達不到成效。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中國時報

美濃愛鄉協進會也曾利用美濃輔導站,在九十二年舉辦為期一個月「美濃菸葉紀」,透過文化展演等活動,希望為美濃保留菸業文化,刺激社區思考文化空間保存的想像,甚至評估成立菸業博物館的可能性。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

中國時報美濃愛鄉協進會前總幹事溫仲良反省指出,主流觀點總以為要成立地方博物館,然而,地方文化團體經營能力薄弱,除非政府願意不斷補助,否則最後不是賣空間成為「商場」,要不然,就是變成「蚊子館」。

有些人對於菸樓的使用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只修繕舊菸樓,只能保存回憶,但卻無法真正活用空間。有些產菸區發展觀光產業,推廣自行車「菸道」之旅,有些地方人士將菸樓的空間轉型成菸樓民宿、菸樓咖啡廳等,嘗試新的可能。

<林內鄉現存菸樓18間 計畫改造觀光景點 >黃金之鄉在林內 黃金種子

林內鄉公所目前規畫,將在重興村到林北等菸葉主要種植產地的濁水溪沿線至清水溪交界處,開闢一條自行車專用道,屆時民眾將可享受到騎自行車暢遊「菸道」,欣賞菸樓的建築之美、回味林內鄉的菸草產業歷史,還可看到菸農如何將菸葉製成香菸。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中國時報

「菸樓陶藝館」主人鍾建志以窯燒陶器創作維生,他曾利用家族菸樓作為展演空間,如今構思要自蓋菸樓,提供餐飲、展示和教育用途,在一片拆毀菸樓的風潮中成為另類的選擇。
 不過,鍾建志感嘆說,政府花錢去修繕菸樓,畢竟只能保存一時回憶,無法讓這些空間活化,最重要還是得從輔助產業做起,「沒有帶動地方產業支撐,保留菸樓都只是一時,這樣花錢沒有意義。」

除了觀光產業的發展外,對於菸草文化的保留,也有些新的想法,不以單點式的博物館為核心,而是把與菸業有關的文化空間發展成帶狀的生態博物館,更可以保留部分的菸田,不要讓台灣的菸草農業文化只能變成博物館內的回憶。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中國時報

美濃社造界近來醞釀推動「屏北平原菸業生態博物館」,菸業文化研究者洪馨蘭說,保存菸業文化不只是保存菸樓等建築物,否則就容易變成菸業回憶的標示館,重點在於保存整個產業的勞動記憶。
她強調,雖然菸業逐漸沒落,政府可以思考保存部分菸田,結合屏北平原過去留下的菸業文化空間,包括美濃菸田、菸樓、輔導站、屏東菸葉廠、內埔菸廠等,串成一條線。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也思考說,如果能夠保存部分菸田,甚至政府出錢雇工繼續耕作,繼續延續小規模的菸草產業,打造類似歐洲生態博物館的模式,這是展演活的文化,不是複製「小人國」的標示館。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7則報導
2,272則影音
70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868
推:
0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2,686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887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611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322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3,295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444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907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284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031
推:
0
回應:
0

本土菸業告別 地方農業轉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7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7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