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敬德:「若我是台灣總統」 將組第三勢力
就讀台灣大學政治系的德國籍交換學生柯敬德(Maximilian Kalkhof),二年多前因服德國替代役來台,從零開始認識台灣,卻很快地愛上台灣這塊人情味濃厚的土地。
台灣大學政治系德國籍交換學生柯敬德,不僅中文流利,更關心台灣。
圖片來源 : 朱薏雯攝 |
【記者朱薏雯報導】就讀台灣大學政治系的德國籍交換學生柯敬德(Maximilian Kalkhof),二年多前因服德國替代役來台,從零開始認識台灣,卻很快地愛上台灣這塊人情味濃厚的土地。
替代役結束後,由於想要更了解華人的社會,柯敬德回到德國修讀政治和中文,去年又申請交換學生再度來台。 今年一月,柯敬德參加中國廣播公司舉辦的「如果我是台灣總統,外籍人士溜華語競賽」的演講比賽,一口流利的中文及優秀的政見,讓他獲得了第一名。 雖然他沒有實地參與過競選造勢活動,但對台灣的政治環境卻很有認識。他觀察到,台灣二黨鬥爭使政治空轉的情形,以及經濟不景氣、誤將美國化視為國際化的現象;因此在演講中,他以一個虛擬的政黨,提出「台灣需要一個第三勢力」的看法,並著重經濟及國際化教育的推行。 觀察這次的總統大選,柯敬德發現,由於台灣人比較擔心未來台灣定位的問題,所以兩方支持者會較極端,盼能將台灣導向期望的方向,因而積極地替候選人拉票。在德國這樣的情形很少見,因為投票是個人的事情,且德國的主要政治議題是經濟和移民,比較單純。 柯敬德表示,台灣的政治人物不能以為民主化了,就可以互相「嗆聲」,應該要做人民的榜樣,不該將「批判」和「沒禮貌」混為一談。他在電視上看過總統陳水扁與民眾「嗆聲」,他覺得這不是身為政治人物該做的事。 柯敬德認為,馬英九刻意以務實的態度去打選戰,因而當選總統。他覺得,國家定位的問題對人民而言是次要的,畢竟民以食為天,台灣應以經濟立國,利用地緣讓中國的財富流入台灣。 柯敬德認為台灣意識已經形成,有了內部共識以後,就不會爭執不斷,很多事情才能正常化。半年後即將要回德國的柯敬德,對台灣的未來抱著很多期待,也積極安排往後能有機會再到台灣來。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