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西瓜效應vs.鐘擺效應

2008/03/27 11:39
20,652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總統大選將近,西瓜效應與鐘擺效應二詞,被用來預測選民的選舉行為,在媒體中大量曝光。本期邀請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研究員林繼文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蔡佳泓,剖析西瓜效應與鐘擺效應真實面貌。

總統大選將近,西瓜效應與鐘擺效應二詞,被用來預測選民的選舉行為,在媒體中大量曝光。本期邀請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研究員林繼文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蔡佳泓,剖析西瓜效應與鐘擺效應真實面貌。

Q.何謂西瓜效應?西瓜效應成因為何?為何會以水果命名?

A. 西瓜效應是近來媒體討論選舉局勢時,發展出來的名詞,是一種選舉行為預測。預測選民會在總統大選把票投給國會多數黨,投靠較有勢力的一方。台灣媒體取俚語「西瓜偎大邊」之意,將此預測稱為西瓜效應,讓一般民眾更容易理解。

 蔡佳泓表示,有種選民會將選票投給自己預測會獲勝的一方,而預測可能受原先的政黨傾向、媒體剖析和周遭親友影響。

 林繼文表示,某些選民會根據自己的利益來投票。不管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孰先孰後,選民認為國會多數議員若與總統政黨一致,總統才能執政順利,立法與行政同調,為人民創造更多利益。

 因此選民會在第二次選舉中,把票投給第一次選戰得勝的政黨,造成二次選舉結果都由同一政黨獲勝。這種因果關係是選舉研究中的Bamd wagoning理論。

 而今,二者皆被媒體納入西瓜效應中。

Q.鐘擺效應為何?它與選舉的關係?

A. 媒體人趙少康首次將鐘擺效應用於選舉。他解釋鐘擺效應為選民居於補償心態,將選票投給上次選舉失利的候選人。

 但是蔡佳泓指出,多數選民本來就有自己的政黨傾向,有時候會因為短期議題而改變。真正出於補償心理的選民少之又少。

 今日台灣部分媒體將鐘擺效應解釋為人民的制衡心理。預期選民為了避免國會多數與總統政黨一致,產生掛勾情形,因此將選票投給在野黨,期望總統和國會雙方能互相制衡,好似鐘擺盪到左端必會盪向右端。然而制衡心理有其正式學說依歸,非鐘擺效應能夠概括。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