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穀無米樂■4稻穀成長概述
■入穀無米樂■4
稻穀成長概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作物組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呂椿棠博士參加入穀無米樂為我們敘述稻穀成長。
稻米成長的故事
參考網址 http://www.greenfarm.com.tw/rice.html
「稻米的成長故事」介紹榖子首先要浸種和催芽,選種是很重要的工作,可以增加產量,浸種是將曬乾的穀粒浸在水中,讓穀粒可以順利的發芽、生長。全世界的稻屬有二十二種,只有亞洲和非洲會有計劃的栽培稻,亞洲的栽培稻又可分為印度型、日本型及爪哇型,印度型的是秈稻,適合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日本型的是梗稻,適合生長在溫帶地區;爪哇型的是生長在印尼地區的。稻子適合生長在水源豐富及氣候溫和的地區。台灣的氣候很適合讓稻子生長,一年可耕種二期作,一月到六月是一期稻作,七月到十一月是二期稻作。根據稻子需水量的多寡,又可分為水稻和陸稻兩大類。
已長出小芽的稻種,會均勻的撒在事先整理好的苗床上,並撒上一層稻草灰覆蓋,一來可以當肥料,二來可以避免霜、露和鳥類啄食。早期的耕田都是靠水牛,傳統農耕,要耕出一片適合種稻的水田,必需動用黎、耙、手耙、碌碡及劃行器,先用黎將下層的土搬到上層來,接著用耙把乾燥的泥土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再用手耙將泥土打的更細、更碎,然後再用碌碡將土攪拌的更細軟,最後利用劃行器劃出整齊的線條。
秧苗長到九公分時,就要移植到水田裡,每四到五株秧苗為一叢,插入土裡約一點五到三公分,插秧半個月後,要耘草或撒除草劑,耘草就是除草的意思。稻子的肥料三元素有:氮、磷及鉀,氮可以促進稻株的發育及成長;磷可以刺激鬍根的擴展和繁衍;鉀則是可以強化莖幹的粗壯。稻子也有一些害蟲,如:蜻蜓、蜘蛛、青蛙、水黽、螳螂、蟾蜍、水蛇、蝌蚪、鳥類等。
在正常授粉情況下,一叢稻約可結出一千到一千三百粒的稻榖。當稻穀將稻稈壓的抬不起頭來時,就表示收割的時機到了,收割後的穀粒,要先篩穀,將稻粒、稻稈、稻葉分離,篩穀完後的稻榖,必須放在大埕上翻耙、曝曬,直到所有的穀粒都曬乾為止,再利用鼓風機的風力將不好的穀粒吹走,留下乾淨飽滿的穀粒。現在農家大部份都用收割機來收割稻子,很快速,割稻、打穀、篩穀都一次完成,再送到大型烘乾機裡將稻穀烘乾,連曝曬的工作也省了。為了不讓鳥類影響收成,農人會製作稻草人,或繫布條、紅繩子、鈴鐺來嚇唬鳥類。
稻米的種植過程 稻米栽過程簡介http://www.mlps.ttct.edu.tw/project/2003/rice/ricegrow/main-a.htm
從「入穀無米樂」談市民農園之推廣
從「入穀無米樂」談市民農園之推廣
[中華日報/01/05/2008]
根據台灣媒體中華日報社論指出,後壁鄉是「無米樂」冠軍米的故鄉,現在只要付費認養,就可以親身參與耕作過程,並體會豐收的喜悅。現代社會緊張繁忙,很 多人都渴望回歸田園,享受悠閒生活,如能充分利用現成的農業資源,以「市民農園」的型態,提供民眾休閒活動,應可為農業帶來無限生機。
「無米樂」紀錄片,刻畫出農民辛勤耕作、樂天知命的身影,也讓台南縣後壁鄉馳名遠近。其實台南縣位於嘉南平原,土壤肥沃,又有灌溉之利,早就是 台灣的重要穀倉,及良質米的產地。「無米樂」主角崑濱伯所種的米,被評選為冠軍米之後,更是炙手可熱。「無米樂稻米品質促進會」為傳承農耕經驗,特別推出 「入穀無米樂冠軍米稻田體驗園區」,讓民眾親身體驗農耕的甘苦滋味。
「入穀」的人可以在資深農民指導下,共同參與插秧、除草、收割及碾米,平常也可以自行去巡田水、觀察稻苗成長。當稻子成熟時,每位「入穀人」可 分得十五公斤有機白米,這是有形的收益,而親身參與農耕的過程,所帶來的成就感,更非金錢所能估計。這種「週末農夫」的休閒型態,在北部已相當流行,台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