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搶救還是殺雞取卵?火炎山整治可以更周全
當城鎮的發展擴張已不可避免地延伸至敏感脆弱的特殊環境,為了減少災害與環境衝擊,借重智慧的工程設計搭配維護性的環境管理,往往可以兼顧環境資源的永續與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但往往成也工程敗也工程,往往一個對自然營力的缺乏瞭解,或著重短期效益忽略長期管理,為了救災的整治也可能會釀成大害。
三義苑裡交界的火炎山,是高速公路邊閃耀的景觀,不僅因其特殊地景生態蘊藏了台灣地質地理史上的遠古秘密,也以其特殊的地層結構孕育了潔淨的表層地下水,並孕育了沖積扇下的溪仔田文化。火炎山自然保留區最珍貴的地理景觀與奧秘就藏在卵石河溝中,河溝中的土石流也屬自然現象,百萬年來卵礫石都以這樣的路徑緩緩進入大安溪床。而城鎮發展後,便捷快速的交通需求出現,連通三義苑裡的中苗六線因而興建,但公路就緊貼著卵石流坡地,橫越過卵礫石沖積扇末端,橫躺在卵石流入大安溪必經的通道上,原本就注定會受土石流威脅。每逢豪雨後,結構鬆散的土石就會緩緩滑落,威脅用路安全。而火炎山這些富含石英成份的砂岩,滾落大安溪床後,成為堪稱台灣品質最好的砂石來源,其開採的供應與也從未中斷過,即使在劃設為自然保留區之後,仍屬於可以永續地使用的資源運用方式。 然而當道路總在雨後面對土石流,要求進一步整治的需求就出現了。解決問題的火炎山隧道,興建時以明挖覆蓋的方式,從卵石流坡地下方通過,兼顧了區域發展上對交通的需求與保留區珍貴地景的保育,已博得國際學者的讚譽。卻因為現有780公尺的長度不足,加上現有引導土石流與降雨後地表逕流的導流堤不夠堅固,設置的長度也因不得進入表留區而不夠完整,因而土石還是會在雨後堆積在隧道口。如何兼顧保留區內自然環境的維護並同時解除土石流的威脅,應有積極並通盤考量的作法,透過適當的工程輔助與維護管理機制,把對環境的破壞降至最低。2007年底,主張補長並補強疏導堤的公路局,將道路的維護管理權交還給苗栗縣政府,中苗六線也更名為苗140縣道。而受託監測多年火炎山土石流演變的中國地理學會,針對火炎山的地理特性,提出不破壞火炎山又兼顧道路安全的整治建議:將保留區界與隧道之間規劃為緩衝區,不要進行清淤,並於隧道南側及大安溪河床規劃為採石區,既不影響卵石流地邊坡穩定度,又順自然之勢定期清淤。然而2008年初,在卵石流地上直接開挖的工程還是開始了。縣府已依緊急災害搶救,啟動了土石整治工程。怪手緊緊貼著用紅色噴漆與木樁簡易拉起的保留區界線動土,清除保留區邊界外與隧道之間,以及隧道上方的土石,並在現地分離土壤與礫石,高經濟價值的卵礫石依相關規定出售後寬裕縣府財源,剩下的土壤則回填作為隧道出口的土石堤加高加長之用。邊坡的穩定是否從此受到更大的擾動?會不會為長期以後的道路安全,及火炎山地形帶來更大的變數?以一條細細的紅線區隔,兩邊分別是嚴格保護與直接工程整治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管理思維,這條紅線代表的行政疆界又管得住火炎山慢慢滾落的土石嗎?只有工程,沒有管理配套的作法,又有誰能對工程強力擾動後的環境影響負責監測、分析與因應呢?
兼顧地景及生態保育、道路安全、水土保持、砂石資源經營的永續,人禾的在地觀察認為,各主管機關該是攜手整合的時候了。我們相信,理想的工程設計搭配專業的環境管理,必能找到與自然力共處的最佳問題解決方案,不但可以永續利用上天賜予給我們的自然資源,更能避免往後更大的災害與損失。
http://www.eeft.org.tw/eeftart/art_3.asp?id=A08215124337720&myarea=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