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參與「從儒家思想看自我實現」(平鎮復旦高中講座)
劉毅鳴 新楊平社區大學老師於102/07/30下午13:30,受邀桃園平鎮市復旦高中,舉行一場心靈智慧典範講座(社區參與),演講題目:從儒家思想看自我實現。其綱要如下:
(1) 自我與愛是一體的兩面:自我的存在狀態可分為兩種,即真我與假我,而關鍵則在自我中有沒有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媽媽在疲倦之時,嬰兒卻偏哭鬧不肯睡覺,再愛孩子的媽媽,這時都可能會忍不住抓狂打孩子屁股。
壹傳媒的動新聞事件,反映感情的極度空虛苦悶,以致於飢不擇食,而忘記尊重別人的隱私,更麻木於別人受辱的苦痛。
(2) 真我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性概念:「活著」就是拓展自我的領域,以伸入到原來非我的範圍,最真實的拓展就是愛。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玫瑰花只是自然物,但當其中一朵被摘下來送給情人的時候,它就因傳達了情意而變成禮物了。
賈伯斯的三個生命故事有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這便是逐次放下形軀生命的有限負累,而親證心靈生命的無限自由。
(3) 自我通過愛的直接證明與間接證明:直接證明是人我在實存情境中溝通,間接證明則是去作一件對別人有益的事,人我並無直接關連。
人為建構的穩定社會,和我們受傷後形成的防衛機制,都是一種假設虛擬的產物。雖然一方面有保護人、帶給人安全感的功能,但同時也帶給人再度受傷的風險。如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王老師的末日預言。
自我虛歉與愛失能:有人在親人死亡後傷痛逾恆,久久不能平復。有人將老病的父母送到安養院,漸漸就不聞不問。有人雖與家人同住一個屋簷下,卻生活上各過各的,形同陌路。有人則與家人相處,動輒惡言相向,卻在彼此遠離時關懷想念。
(4) 自我實現的關鍵要素就是創造:人的身體形軀有限,人的心是無限,無限性的意義內容,就是自由與創造。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上帝(或天)創造萬物,是完全無中生有的創造。
藝術性創造是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創造,如李白、莫札特。
道德性創造是實現人我交融為一體,如孔子、佛陀、耶穌。
知識性創造是呈現萬物的結構,如蘇格拉底、康德。
事業性創造是將知識與物或心結合的系統,如劉邦、李世民。
(5) 無窮的渴求就是假我的表徵:心誤認感官欲求為自我實現欲求,導致雖然吃飽卻仍然繼續求食的心理飢渴發生。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者,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者,求在外者也。」
菲律賓前第一夫人伊美黛有四千雙鞋子。秦始皇派徐福求不老藥。
周幽王舉烽火以悅褒姒,唐明皇大封外戚以悅楊貴妃。
「八里雙屍案」與「洪仲丘事件」的省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