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不動越累 對中風長者該如何應對?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照顧住在養護所的中風老媽,帶去醫院時,有檢驗師說老媽身體僵硬,缺乏運動。但是帶去作復健,老媽的運動量也不大,看到鄭醫師部落格的文章,越不動越累,我很疑惑對於老人家的照顧,到底應該怎樣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對老媽的情況,是用被動復健方式,我想盡辦法,讓老媽願意讓我幫他按摩,順便復健。效果有但不如我的預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並沒有其它養護所的住民要加入一起作復健,至少我可以帶老媽出場作復健,有復健師專業協助,及其他復健同學的陪伴與鼓勵。

我在養護所就只有一人,默默的幫老媽作復健,沒有人插花打渾鼓勵老媽,沒有支持團體,感覺上很孤單,也沒關係,好在家裡支持我作下去,沒有後顧之憂。

鄭醫師部落格的新作:

越不動越累----談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及根本改善之道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9215&page=1#39227

治慢性疲勞靠放鬆不管用運動、行為療法方奏效

改善慢性疲勞症狀,放鬆不見得有效。英國、荷蘭研究指出,運動、認知行為療法才能有效治療慢性疲勞症狀,幫助提振精神。
過去治療慢性疲勞症狀,醫療人員多半鼓勵患者多放鬆,放慢生活步調,不過這項發表於「刺胳針」(Lancet)的研究卻發現,多放鬆、什麼事都不做,根本無法改善疲勞症狀,最重要的是要運動、接受認知行為療法,雙管齊下,這樣才能消除倦怠感,提升活動力。
慢性疲勞症狀包括極度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睡眠障礙、肌肉關節疼痛等,研究作者指出,「認知行為治療」與「漸進式運動療法」為慢性疲勞症患者提供治癒希望,讓患者可以重拾活力,恢復正常身心狀態。
全世界上約有2%的人有慢性疲勞症,這種疾病目前病因不明,有些人認為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現在還沒有方法可以徹底治療慢性疲勞症。
研究人員將600多位慢性疲勞症分成四組,一組接受認知行為療法,醫療人員運用心理治療,讓患者了解自己對慢性疲勞的恐懼。另一組則需要規律運動,每天都要進行走路等運動,以提振精神。有一組接受治療以放鬆身心、調整生活步調,還有一組則服藥治療失眠、疼痛症狀。
研究結果發現,行為療法、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提昇活動力,改善各種慢性疲勞症狀,並改變患者對疲倦的認知。這些治療方式幫助約六成患者減輕症狀,研究人員指出,就算使用最好治療,還是有約四成患者症狀沒有獲得改善,未來還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提升慢性疲勞症治療療效。

 

根據美國的統計,慢性疲勞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四(有些臨床調查甚至高達2%),女性甚至比男性多、好 發年齡為四、五十歲,這種狀況存在其實蠻普遍的。慢性疲勞的狀況發生,往往是突然的,常見的症狀如肌肉及關節疼痛、認知功能困難(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力 不佳)、心力交瘁,即便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當事人仍難以恢復。慢性疲勞對壓力高漲的現代人來說,遠比以前的年代更容易發生,然而大家對慢性疲勞症的認識並 不多,一般醫師在臨床上的治療也極為有限,因此慢性疲勞症一旦發生,往往會成為當事人揮之不卻的長期夢魘。

最近英國及荷蘭的研究發現:研究結果發現,行為療法、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提昇活動力,改善各種慢性疲勞 症狀,並改變患者對疲倦的認知。這些治療方式幫助約六成患者減輕症狀,也就是慢性疲勞的症狀一旦形成,放鬆沒用,相反地,還要想辦法利用漸進式運動療法幫 助自己動起來,症狀改善才會更有機會。

為何一般臨床醫療對慢性疲勞治療效果不彰?主要還是因為慢性疲勞的發生只是一個結果,常常發生在慢性 疲勞之前的病毒感染,免疫力大幅下降也是一個結果,這都是身體原本正常的功能已經明顯受損所產生,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長期的營養不均衡及缺乏、過度壓力 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耗竭、重金屬的過量累積、長期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粒腺體功能不彰導致的細胞能量生成障礙,都可能導致最後慢性疲勞的症狀形成,對絕大部 分慢性疲勞患者而言,不是他們不想運動,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欲振乏力,所以這些導致身體功能障礙不解除,慢性疲勞的治療當然難有起色。透過功能性醫學的 相關檢測及處理,幫助一個人的身體功能恢復,才是幫助慢性疲勞根本改善的正本清源之道。單憑漸進式運動來改善或者認知行為治療來調整,仍有四成難以改善, 而且改善效率是否過於緩慢,也是我們治療考量必須正視及考慮的部分。
相關資料還可以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372&next=6242&l=f&fid=30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6則報導
291則影音
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越不動越累 對中風長者該如何應對?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79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79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