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北投圖書館戶外陽台的空間靜謐舒適,自然會吸引讀者到外頭看書。
文/張楊乾 (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改寫自2013年4月出刊的綠雜誌第21期同名專欄文章)
今年開始,家裏多了個小女娃,一家四口的用電量,自然地向上成長。目前全家一個月的用電度數,已達 230度,雖仍比台灣每戶月平均 350度相比少34% (能源局2012),但畢竟這是非夏月的用電量,且已屬台電第二級距的用電戶種。
這樣的用電度數,對我而言已經算是「暴增」,因為去年有好幾個月份,我用電度數都控制在 120度以內。因此雖然開心自己小女兒長得活潑可愛,但對於總用電度數迅速增加一事,我個人是有些疙瘩在。
用電度數增加,其實不全關小女兒的事。依照過去兩年處理她姐姐的經驗,嬰兒耗電最多的地方,在於要不斷地蒸煮奶瓶。但我女兒她娘這次擺脫了泌乳量不足的陰影,從小女兒出生至今都是親餵母乳,也讓原本一天要蒸煮四次奶瓶的耗電,縮短到只剩一次。
小女兒的耗電量增加不多,但是大女兒自從邁入「Terrible Two」之後,家庭的耗電量卻開始激增。 首先,原本以外食為主的我,家裏其實是用不到電冰箱的,但隨著大女兒的胃口,逐漸與心情而不是血糖掛勾,電冰箱開始得要插電冷藏剩食、電鍋也開始得不定時要保溫食物。
另外,自大女兒開始會看螢幕後,對「多螢一雲」的接受度很高,從手機到平板到筆記型電腦,都已會用手指自行操作。我家的這個數位小孩,不過才兩歲,已經會上線更新童話書的 APP 程式,只差沒把我的密碼也輸入進去,好買更多新的故事。
現在,連我抗拒許久的電視機,都已被迫掛在牆上並聯上網路,好讓我能在她發脾氣時,用Youtube上的黏土企鵝動畫安撫她,以減少手機被她丟到地上的風險。我現在唯一不妥協的,是電視不裝在客廳,至少不用一回家就被螢幕制約。
老實說,若去年相比,如果現在走進我家,已經跟一般家庭沒什麼兩樣,已不再是過往被老婆調侃,家徒四壁的「節能減碳之家」。
在減碳行為節節敗退之際,當初在節能設備上的投資,反倒成為存續下來綠色指標。家裏的燈具仍是當初那批降低高度的燈具、燈泡也全還是當初買的那批 LED燈、洗澡水也還是用熱泵加熱、沖廁也仍再用洗衣廢水回收系統沖洗。但除此以外,其他行為面上的節能作法,似乎全被打回原形。
這也是一般外界批評,如果只是要求行為面改變,而不是作設備及結構面的改變,倒底節能的作為,能夠支撐多久。但我仍然覺得,若要讓節能行為真正成為習慣,一些行為面的改變,如果能配合一些暗示的誘因,或許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這一類的思考,最有名的莫過於《推力》(Nudge) 這本書所謂,只要在倡議裏加入一些行為科學的思維,就能影響個人的決策。書上舉例說明,只要在旅館房間的浴室裏,寫上「這個房間的大多數住房客人再利用毛巾」,竟就能使毛巾再利用率,提升41% (杜彼得2012)。
《推力》在台灣也有不少例子,比如說綠建築裏「友善樓梯」的設計。畢竟持平而論,走樓梯本身,和坐電梯相比,並不是個誘人的選項。但像台達電子的南科廠房,刻意將樓梯設在廠房中庭,並漆上鮮豔的橘色,員工對樓梯的運用率自然就提高。同樣的設計,最近也在 3M 新蓋好的研發大樓裏見到,血紅色的樓梯讓人不注意也難。
圖說:台達電子南科廠的亮橘色樓梯,吸引員工利用。(來源: 台達電子)
類似的研究,現也正在國小校園進行。我有一位同事從去年電價上漲時,就開始與一群科學家合作,進到國小的校園之內,實際檢驗學校裏所宣導節能口號,是否能深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當中,也希望研究成果出來後,能讓節能行為真正被長期的落實。
雖然現在連叫女兒收玩具,都還是個痛苦的過程,遑論要教她隨手關燈。但看著全然不是環保人士的女兒她娘,已很習慣出門前會把家裏的總電源拉掉,減少離家時的待機電力,對於女兒們未來,我還是抱著無窮希望的。
【參考資料】
能源局 2012.07.30 《新聞稿:家庭用電較5年前平均每月減少約15度》
杜彼得 2012.11.22 《一群行為科學家 保送歐巴馬上壘》財訊雙週刊 412期 pp.82
作者簡介
張楊乾,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