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集 城門為客開
首播:1/11 (五) 20:00~21:00
重播:1/12 (六) 15:30~16:30
1/13 (日) 06:00~07:00
1/14 (一) 13:30~14:30
古都台南是台灣史的起點,也是台灣客家歷史發展的起點。三百多年前明鄭開台,從兩大部將劉國軒、陳永華開始,客家人從台南往高屏散布出去,自然在日治時期和台灣光復後,中部以北的客家人也因為產業或生活需求所進行的島內二次移動等,在河洛文化標誌的台南府城之中,客家文化其實沒斷過,一部台灣史,其實也可以說是客家史。
只是現代的客家人在城市生活中逐年河洛化,或不再使用母語的情況普遍,96年客委會曾做過客藉人口的初步推算,在台南縣市共有近14萬的客家人口,占整個大台南地區近11%的比例,10個人中至少有1個是客家人,但實際上能說客語的客家人則更少數,一般估算可能只在2、3萬人之間。
雖然整體人數是弱勢的,但客家人無論到哪裡都是團結的族群,對自有文化的認同也很高,尤其是台南的客家人,早在30年前就有人組織旅南同鄉會,不斷吸聚會員,大家平時團聚講母語、唱山歌,找回昔日傳統,也因為向心力強,地方積極爭取資源設立了文化會館、成立更多客家社團,也透過中央協助舉辦各種節慶文化活動,逐漸在其他族群中打開了識別,連接上情感,我們可以說:在大台南這個客家文化原本日趨福佬化的地方,不斷有新的力量在接續茁壯。
不過這幾年下來,我們也觀察到全國各地的客家文物、文化館,營運效益嚴重失衡,從地方觀點出發,爭取來的文化館設營運不彰,自然會影響社團組織推動文化活動的效能,本來蓋文化館的需求與美意往往都沒做到,形成資源浪費,也有產生地方客家鄉親動能內耗的疑慮,政府有心豎立多元文化,能在硬體資源上多家配合,但如何對症下藥?目前全台有二十四座客家館舍,每個成立的過程都有不同,究竟以使用效益的角度,或是族群意識當作核心,能否全盤找出問題的癥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何在既有的問題和缺失上去改進,進而擬定完善的政策,也不失在一些反省聲浪中,大家可以獲得的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 黃小琪
來賓
台南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 溫紹炳
台南南瀛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 黃永珍
台南客家發展協會理事長 鄧秀鳳
台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 馬躍比吼
文化觀察人 劉慧真
跟您一起討論~城門為客開
102年1月11日〈星期五〉八點
敬請鎖定客家電視17頻道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