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老傳藝專題:「巧藝靈動 紙糊百戲人物」

2012/12/11 09:14
1,56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老傳藝新創意-蘭陽築夢家系列報導:「巧藝靈動  紙糊百戲人物」(8分46秒)(黃麗鳳報導)
(t)「剖竹聲」
(t)「這是家傳的,沒法度!當初父親叫我做,就做了!」
(t)「不要說使命、傳承,這是不敢想的,就是做上了!我們的命就是做這個,做到沒辦法做為止。」
宜蘭舊城糊紙藝師蔡奇男,父親是享有盛名的糊紙師傅「烏肉師」,糊紙技藝從祖父起三代傳承,擅長祭祀人偶、糊紙厝和醮典糊紙製作。(t)「黑道大哥死了,家屬怕人尋仇,要我做2個保鑣人偶,讓他們跟著大哥、保護大哥,還指定要紋身、刺龍刺鳳,穿黑色背心露出胸口和手臂。」
生於糊紙匠師世家,孩提時代的蔡奇男對這個行業一開始並無興趣,也不喜歡學校裡的美勞、畫圖等相關課程;在母親計畫性誘導下,國小三、四年級才接觸,幫忙家裡做糊紙。他笑稱,自己是被拐騙的。(t)「不甘願,那時是被拐騙的!我媽叫我幫忙,小孩子愛玩不想做,媽媽利誘說,糊好了,給1元、2元,有時一糊就是一整天,半拐半騙!」
在糊紙製作的環境下長成,小學起,就是父母親的助手,同學們放學後結伴玩樂,蔡奇男留在家裡幫忙,從最基本的「糊」、「貼」起步,將父親紮好的骨架打上白紙、報紙等各層紙底,再糊上色紙、做成人偶,直到國中畢業離家北上讀五專。(t)「糊紙除了興趣外,還得要天分,若只是有興趣,頭腦轉不過來,也是糊不起來。」「因為,有些師傅沒教的,得靠自己去變通,這要有點藝術眼光。例如人偶,一般人看漂亮色澤,我們看架勢,像武將一定要威嚴。」
五專畢業後,讀電子科的蔡奇男原想投入環保工程,但那時糊紙市場正夯,天天都有接不完的訂單,父親徵召他返鄉幫忙做,父命難違下,身為長子的蔡奇男回到宜蘭。(t)「畢業後想去上班,但父親說,家中缺人手,不給去,把我拉回來。當初雖不甘願,但無奈。」
「看中學」、「學中做」,一步一步精進工藝。蔡奇男的糊紙技藝除了家傳,更多來自於自學和摸索。(t)「父親沒怎麼教我,只是把圖丟給我,叫我自己糊,自己去看;他不會說,我糊給你看,只是說,你自己糊、自己看…。」
長期推動宜蘭舊城工藝保存的宜蘭市鄂王里長林銘信觀察,蔡奇男非常好學,積極的開創性格,為傳統糊紙工藝豐富面貌。(t)「他是非常好學的人,社區若有開課,只要是他不懂的,一定來學習,並把所學用在家傳糊紙事業上,例如,攝影、北管、編織都有來學,尤其是編織課,全班只有他一名男性學員。」
(t)「北管音樂」
廟宇建醮是民俗工藝的最佳伸展台,其中,又以色彩華麗、人物神韻兼具造型美感的糊紙藝術最吸睛。
蔡奇男說,學藝時,老師傅常會留一手不肯傾囊相授,這時,只能靠偷瞄悄悄學;或是四處參觀廟宇建醮,充實技能。(t)「大多是自學,參觀外地紙藝師父的作品,若他的氣勢好,就拍照回來研究揣摩,因為,一般都是家族性的、不願教人,我就利用廟會做醮,四處參觀兼學藝。」
糊紙工藝以紙材為主、竹材為輔,藝師運用紮、綁、糊、剪、繪、雕、摺等技巧,讓竹子與紙無限發展,揉合出栩栩如生的民俗工藝。(t)「紮竹架的第一步基本功是剖竹,雖然基本功只有剖竹、綁架子和糊紙,但裡面蘊含許多想法和技巧;比如,內無支架的,得靠浮貼技法。」
醮典糊紙最具難度,農曆七月普渡的大士爺、道教科儀的四大元帥及虎豹獅象坐騎,每一尊都講究體態靈活、姿勢生動。
「以竹為骨、粗紙為血肉、細紙為衣履、塑模成首」,歷經繁雜工序,創造出立體感及民俗風格兼具的紙糊神像。(t)「大士爺的工序,架子要綁像人的身體,裝上後糊紙,以白紙打底,該凸出來的部分,用厚紙板做手腳和頭。」
蔡奇男發現,捏麵人的製作技巧,可以將工藝線條形塑得更活化立體,彌補傳統糊紙的不足,特別向專人請益;而從編織課程中學到的環保素材創作和編織手法,也和傳統糊紙的竹架技藝相融合。(t)「我常看到什麼(捏麵人),就跟人學。這個技巧用在人的身上較少,用在動物較多,例如綁動物。」
以紙為素材,匠師巧藝創作出威風凜凜的官將、流露慈悲大愛的普渡翰林院、同歸所、金銀山,糊製和人間器物相仿的物品燒化慰亡靈,不僅圓滿人們對往生者的不捨,也成就糊紙藝術。(t)「家屬希望燒給長輩的東西,外面買不到,希望我做出來,有時趕不出來,家屬一直拜託,看著他們的孝心,我就接了案子,但有些我根本沒做過,也不知如何做。例如,四輪殘障車、曳引機、搬運機、釣具等…。」
紙藝文化在台灣傳統祭祀行之有年,相傳起源自商代的陪葬習俗,也有民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遊地府時,答應燒物品給曾經幫助他的鬼魂,所以才有現今燒紙錢、燒靈屋給先人或往生者的習俗,代表一種擬人化的信仰。
蔡奇男的妻子李玉英說,嫁入蔡家20多年,見證糊紙工藝起落,深刻體認做這一行,手藝跟巧思同等重要。(t)「雖說他從小就會糊紙,但客人來時,指定的造型大多是特殊規格,他會為了該如何著手而想破頭。」「常熬夜趕工,有時一天睡不到幾小時,如果時間急,我被逼到受不了時,就自己去睡,但第二天起來時,他成品已經ok了!有時累到打瞌睡,他還在做,我蠻敬佩他的。」
社會演進,紙糊藝品也跟著時代走,以前大多是洋房、冰箱、洗衣機,現在則是科技精品,也有家屬拿來跑車型錄,要求做一台最新款的超跑再配一個司機。
林銘信形容,蔡奇男的作品十足仿真,只差腳踏車不能騎、跑車不能開、 電腦不能操作。(t)「他的作品如同真品,展示時,總是吸引特別多的人;例如,百工技藝展時,一比一的腳踏車令人驚艷,大家都說,紙可以糊成這樣,就像是真的,只差不能騎而已。」「曾有誦經師父對喪家說,我要誦經了,把靈桌前的腳踏車牽走,不要礙手礙腳;家屬回答,那是紙做的呀。」
糊紙工藝流傳民間,歷史超過一千年,因為隨火歸天的特定用途,以及紙材、竹材容易因潮濕褪色、變形,鮮少有作品被保存下來,匠師手藝的精華常隨火光消逝。(t)「做得再好,最終也是燒掉。」「會不捨,雖然說,沒有多少錢,但花費多日心血才完成。」
從業40多年,蔡奇男對於自己的作品只拍照存檔,並未保留實品。他說,生活環境中的濕氣讓紙藝作品保存不易,這是轉型文創的大難題。(t)「紙紮品放久了,會扁掉,潮濕造成變形是紙藝的最大問題,比較難保存。」
隨著廟會建醮慶典簡化,葬儀社爭相包攬殯葬事宜,改以工廠大量生產取代手工糊紙,傳統糊紙工藝的市場越來越減縮。李玉英估計,從前的十分生意,現在剩不到三分,早已成了夕陽產業。
蔡奇男慨嘆,單靠糊紙是沒辦法養家的,只能當作副業,幸好他會彈電子琴、吹小喇叭、也會國樂,棺木彩繪、送葬樂隊、街頭藝人都是他的營生項目;從前礁溪夜生活生意好時,晚上兼差「那卡西」伴奏演唱,更是家庭收入主要來源。(t)
工藝舞台沒落,產業型態改變,擔憂孩子日後的生計,對於家族三代傳承近百年的糊紙工藝香火,蔡奇男勸說孩子,當成玩票性質的副業就好;至於他自己,則是會做到沒辦法做為止。(t)「我告訴孩子,你不要學,先去讀書,書讀好了,有較好的工作就去做,做到外面沒工作了,你回來,我再教你。畢竟這個沒辦法當職業,只能當副業、半玩票。」
原本平凡無奇的紙張,透過古老的糊紙手藝,轉化成既生動又奪目的民俗巧藝;資深藝師用歲月和生命累積豐富的工藝能量,凝結台灣民間信仰、生命禮俗與民俗節慶,相依相存…。
以上『老傳藝新創意-蘭陽築夢家系列專題』,由「中廣新聞網」與「礁溪老爺」合作企劃製播。
(攝影:黃麗鳳)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