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次手作土礱---賴咏華

地區:
分類:
嵌入:
文字-A A +A

101.10.6 

土礱是過去為稻穀去殼的工具,用竹子、木頭和紅土作成,兼具三種古老工藝技法,以前所有的材料都是師傅自己到山林中尋找、挑選、磨製。交大光電系、75年次賴咏華先生畢業後到澳洲打工,用打工賺的錢,到苗栗縣南庄鄉向80幾歲的老師傅林裕祥學習做「土礱」一年,再和朋友組大南埔農村辦公室開始種稻賣米。新聞正討論清大生到澳洲賺血汗錢,賴咏華先生不同的思維及精神真讓人敬嘆。

林裕祥老師十多歲時跟父親學手藝,土礱外型像石磨,主體用竹子編成,從前分工很細,剖竹、編竹、釘木軸、做土盤都由不同人負責,他可一人完成,一個大型的土礱約需四十五天完成,最後一批土礱是日本政府請他到原住民部落製作。如今在南富村開設「土礱間」,堅守這項傳統技藝,也讓土礱轉型成熱門的收藏品,不少懷舊餐廳、博物館都會找林裕祥訂製。
賴咏華先生第一次來到苗栗大南浦這個村莊已經是七年前的事情了。當初是高中剛畢業,與邱同學到農村裡辦營隊給學弟妹而來。當時懵懵懂懂,也不認識村裡的人,關於農村的事情,也沒有甚麼概念。遇見林老師父,是在那之後,隔年暑假的另一次營隊。為何會想學土礱,賴咏華先生說,沒辦法用一句話說完,有很多因緣交織。跟這個村莊的緣分、人生階段恰好遇到一個岔路口、對於本該踏足的科技業未來沒有憧憬、還有一些「我不做就沒有人做」的使命感......等等。
政府在研議「老農把農地放給年輕人做」,如果老農能有一段時間先用「師傅」的身分觀察帶領「學徒」的年輕人,更能找到可信的傳人。


 賴咏華先生跟著老師光學劈竹子就花了二星期。 

 

台灣廣泛使用的礱是土製,土礱最早記載見於元朝王楨的《農書》,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還提到木礱、石礱。林師父認為,沒有使用的土礱不會損耗、不需維修可永久保存;但賴咏華覺得,其中竹製、木製的部分可能遭蟲蛀,幾十年後可能會回歸大地。所以目前較能看到傳統木製的風穀機,較少有機會看到土礱。

 土礱軸心使用紅土及木片製成,外圍竹籃利用桂竹、烏葉竹、麻竹3種竹材編織而成。


 土礱最重要的是磨穀用的土盤,用紅泥加鹽製作,分成上、下甑,上甑有八個方向的刻紋,相傳是八仙教導人類製作的;紋路刻得好,穀皮才磨得掉,約磨三萬五千斤稻穀後,就要更換礱齒。竹編外殼以較硬的桂竹和較有韌性的烏葉竹上下編成,大型土礱重達上百斤。因為土礱很重,製作的好壞差別大,有錢人家多是奉上煙、酒恭敬地請好師傅到家裡製作。 完整尺寸的大土礱,重量可能逼近一千台斤。這次開車運到會場,把上甑、下甑分開搬運,上、下車還需要五個壯丁同時用力。註:「甑」古代的蒸籠;因形狀相似,拿來指稱土礱上、下部位。 

學了土礱、再學種稻,一分地休耕補助是每期4500元,許多人會以此作為租金門檻。賴咏華先生租地金額每分地4000元左右。用自己種的稻、自己做的土礱碾出來的米,天然材料碾出來,口感應該更溫潤吧。訂米:0910422445、mdtpfatg@gmail.com

由於手藝不熟、還在學習,賴咏華建議想訂購土礱的朋友還是聯絡林老師父。 

木工的部分:礱鉤需要天生彎曲90度的木材,但樹種沒有特別要求。在將青鋼櫟劈成木片,使用在上甑與下甑之間磨合盤面的礱齒。

使力順當時靠「腰力」可以「一手」輕鬆操作。

磨好的粗糠及糙米混在一起,以前需用風穀機分離。1 小時約可以碾?多少米,並不一定,視個人體力而異,少則50台斤,體力好的壯丁可能過百台斤。 

土礱清理很簡單,把上甑抬起來,裏面用小掃把掃一掃就可以了。沒有清理也是會長米蟲。土礱輾出來是糙米沒有電力的年代,少數會吃白米的富人,用杵臼去搗糙米,持續搗一陣子就會變白米。

賴咏華先生教大家用紅土及竹子做一個紀念品,讓大家對於磨穀用的土盤稍有概念。

 好神奇!紅土加鹽,再多次噴水,用鐵鎚敲就會變硬。水分比例、軟、硬是憑「感覺」,泥水若混不均勻,乾掉後很容易裂開。

 在師傅的指導下,賴咏華先生第一個土盤多次「打掉重來」經過3個月才完成,目前是台灣70歲以下、擁有高學歷土礱師傅唯一人,身為最年輕的土礱師是最大的優勢。我想林裕祥師傅必是用「打土盤心」栽培賴咏華。第一個小土礱完成時,賴咏華先生包給師父一個紅包,除此之外沒有學費。
如今賴咏華先生在大南埔住了一年一個月,學了一點粗淺的客家話,跟老人家說話其實很有趣呢。村子裡面大多數人都是很友善的,不時收到街坊阿公阿婆贈送的菜。
賴咏華先生認為,必須想辦法讓土礱創造新的商業價值,理想雖美,如果沒有收入,也無法留在農村裡生活,儘管這裏生活支出比都市低廉許多;而且未來理想與目標,有更多該做的事情需要投入資金,比方小麥復耕、在地農夫市集、文化刊物、甚至更長遠的土礱博物館以及水礱間。農村創業,要做的事情這麼多,沒賺錢怎麼行呢?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阿純

如貞:這樣的年輕人真是難得!您會跟他合作推廣米食嗎?您會用他的土礱碾米嗎?您們都是令人欽佩的儍瓜!

5

加入時間: 2008.09.12

林如貞

加入時間: 2008.09.12
1,626則報導
157則影音
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創價使命自覺」三代同樂插秧趣

2024-04-16
瀏覽:
1,000
推:
0
回應:
0

「打造蝴蝶樂園」李榮宗老師

2024-04-11
瀏覽:
3,112
推:
11
回應:
0

台南秈18三星柯林栽種第四年

2024-04-03
瀏覽:
3,622
推:
0
回應:
0

辦活動適合~好吃台南秈18糙米紅豆糕

2024-04-02
瀏覽:
3,973
推:
7
回應:
0

小朋友一掃而空的台南秈18地瓜煎餅

2024-03-27
瀏覽:
4,013
推:
16
回應:
0

hosting Japanese Ayumi and Hinata~すこい Yangmingshan Terraces

2024-03-26
瀏覽:
3,343
推:
10
回應:
0

Expressing gratitude for hosting Japanese Ayumi and Hinata

2024-03-26
瀏覽:
3,065
推:
0
回應:
0

打造台南菁寮桃花源~楊智謀夫妻

2024-03-20
瀏覽:
5,197
推:
51
回應:
0

2024台大農場百年祭天插秧

2024-03-19
瀏覽:
3,226
推:
0
回應:
0

75年次手作土礱---賴咏華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