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綠野明珠水蛙窟

2012/10/14 11:09
4,86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綠野明珠水蛙窟

      這是一個最熱鬧卻最窮困的聚落,也是一個最美麗卻最陌生的地方,當歲月掩埋水蛙窟的風華,一群社區老人同心努力,想要展現綠野上的明珠之美…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2-10-15(一) 22:00
      重播:2012-10-20(六) 11:00

      熱鬧的恆春半島,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地方,從台灣最南角鵝鑾鼻轉進台26線,沿途高崖風光,更是讓人熟悉,但是公路旁的水蛙窟社區,卻是許多人從沒聽過的地方。水蛙窟聚落位於墾丁半島東側,一個相當古老的村落,居民散居在水蛙窟、坑內等小聚落裡,像是一顆顆明珠,隱身在綠野之中。

      早期,恆春半島依賴捕魚維生,豐富的海洋資源,養活了居民,也富足了村落。但是抓很多魚的時代,終究過去了!鼻頭角漁港的吳船長,早上捕魚航行,只釣到一頭鬼頭刀。他說季節不對是原因,更大的問題,就是隨著環境變遷,海裡的魚越來越少。吳船長堅持以傳統延繩釣法,只釣想抓的魚,但是一天的魚獲,卻只夠家庭食用。他感嘆漁業快速沒落,鵝卵鼻一帶漁港,未來剩不到幾艘漁船。

      日趨匱乏的海洋,讓居民在陸地找出路。水蛙窟正逢一年一度的牧草採收季,居民尤阿媽跟在採收車後,賣力的翻動曬乾的牧草。早期,有著緩坡地形的水蛙窟,遍生熱帶樹林,居民開墾後,大量種植瓊麻、地瓜和西瓜,到十多年前改種牧草。尤阿媽說,不是因為牧草好賺,完全是因為村落都剩老人,牧草比較好照顧。一捆捆的牧草,在機械化收割下,像蛋捲散布田野,不過看似大捆,價格卻相當低廉,居民其實賺不到錢。

      海上抓無魚、陸地賺沒錢,水蛙窟社區裡的幾個聚落,人走屋空,漸漸埋沒在綠野間。2008年,墾丁國家公園推動社區營造,選定水蛙窟為重點社區,並且在社區的牧草地上,挖掘一個人工濕地,恢復水蛙窟早期的生態景觀。另外也邀請居民,一起保護濕地。但是濕地完成後,社區營造並未如預期推動順利,因為村落人口稀少口,加上老化,擔負推動的屏科大林業研究室,幾年來走得很辛苦。

      二年前,屏科大林業研究室改變方法,引入想協助社區發展的朋友,在坑內聚落開設民宿的趙鳳山,進入社區組織,幫助聚落發展。趙鳳山將老家改建成民宿,舒適簡單的房間外,保留原有的聚落紋理空間,趙鳳山希望以接待家庭的觀念,引導遊客親近聚落。

      趙鳳山等人加入團隊,讓社區組織年輕化及活力化,一些導覽解說課程,陸續展開,除了學習生態旅遊知識,更重要是在不斷討論中,凝聚社區意識。二年的訓練,培訓出多位解說員,社區展開導覽解說活動,也邀請墾丁地區的飯店業者,介紹水蛙窟社區,希望引入遊客。

      居民面對這次的生態導覽,每位都很在意,開會到深夜,不斷討論細節,希望有最好的表現。面對參訪的飯店業者,社區成員還是有些緊張,第一位解說員龔阿公,扛著傳統的三角網,下海捕魚苗。捕撈完成,他接著示範恆春地區特有的數魚歌,一種以歌謠計算魚苗的方式,現今已經快要失傳。

      海邊捕魚苗之後,參訪人員來到社區,遠方緩坡上有梅花鹿奔跑,因為墾丁國家公園的梅花鹿野放計畫,一些鹿群擴散到水蛙窟,食用當地牧草。社區解說員介紹牧草地上的小濕地,表示社區很早就有濕地,後來因為開墾消失,現在恢復了,成為許多生物的重要水源。

      黃昏時分,水蛙窟呈現寧靜的美感,社區舉行星光晚會,希望營造溫馨氣氛,讓大家體驗恆春半島的舒緩。晚會中,參與業者說出心中感受,希望社區完整規劃,他們會提供飯店遊客,另一種旅遊墾丁的方式。協助推動的墾管處人員,也希望提升國家公園的人文之旅,在接近社區時,更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

      四年來,屏科大陳美惠老師,帶著學生進入水蛙窟、社頂等聚落,努力推行生態旅遊,她想在恆春半島推動一場旅遊革命,翻轉長期以來,喧囂式的觀光旅遊。

      水蛙窟的居民們,完成一次社區導覽,但是更多挑戰,依然在眼前,他們從害怕躲避,到勇於面對,因為他們知道,水蛙窟的美麗,終究要居民自己來守護。

       

      <iframe width=" title="

      " class="ltVideoYouTube" />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0:31

      國家級的難題

      我們的島
      3,287 0 0
      ▶︎ 00:33

      失守的金門海岸線

      我們的島
      4,268 0 0
      ▶︎ 00:31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