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需要對真相懷抱良知
最近在新聞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清大畢業生澳洲遊學打工」事件,意外引爆出「台勞」問題;在談話節目的炒作下,台灣薪資倒退、年輕人沒有未來、高材生淪為勞工等等議題,都隨著這篇文章得到了重視,甚至在網路上引發兩派澳洲遊學人士論戰。
在「澳洲苦勞」的報導問世時,我的身邊就曾出現了兩極化的抨擊,有些人感嘆台灣工作的忙與苦,大學生爭先恐後地出國賺錢,這樣的行為很可悲;但更有許多人為澳洲遊學的經驗發聲,強調遊歷世界才是打工目的,報導的武斷及狹隘,只是矮化所有胸襟遼闊的年輕人。這兩派人馬所說的都有其道理,但整起事件最讓人唏噓的,仍然是媒體為了創造議題,卻唯恐天下不亂的姿態。
在昨天,事情有了爆炸性的進展;BBS突然出現了一篇聲明,強調今周刊封面故事「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是篇斷章取義的報導。雖然發表聲明的網友,尚無法確認為受訪者本人,但這篇聲明卻逼迫今週刊出面澄清:「文章是集結三個真實故事而成,而非單一人發生的事件。」狠狠搧了先前誇張報導此議題的眾節目一個耳光。
從事文字工作者也有一些時日,我很清楚一篇文字報導的力量,來自於這篇報導受到「觀眾的注目程度」。具備思想性、前瞻性,還無法成為媒體認同的好文章;必須兼備「話題性」,才是媒體眼中的「好文章」;而這個「話題性」的真實比例是多少,卻往往存乎於媒體的良知。
就像是前頭所提及的,這篇文章確實成功地引發兩派論戰,而且雙方的論點都非常有道理:台灣社會的薪資不比澳洲勞工,引發人才出走,這是真的,社會應該檢討;而許多遊學打工的學生,他們並不是單純為了「錢」去從事所謂「苦勞」工作,而是以充滿了自尊的揹包客之姿去增廣見聞,看看遼闊的世界,這件事也是真的,他們值得尊敬。雖然報導讓我們看到了這些議題,卻也讓一件可怕的狀況發生:媒體擅自揉和了真實和虛構,只呈現出它們想要傳達的觀點,卻忽略了平等報導這群遊學生在澳洲的正面體驗,嚴重傷害了他們的名譽。媒體將他們強冠上「苦勞」的名稱,只為了合理化報導的中心議題。
事實上,每個當事人,一定都對事件本身有好的感受、壞的感受,媒體憑什麼成為當事者和觀眾之間的過濾者,扭曲那些原始資訊的本意,替觀眾「選擇性」地過濾議題呢?這起「澳洲苦勞」事件是媒體應該自省的時機,因為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聳動的議題,也包括對事件真實性的尊重。
我們都知道媒體需要創造話題,我們也知道,一個議題必須有清楚的價值觀傳遞才有可讀性;但這是否表示,媒體為了引發關注就能忽略事件的真實全貌?當觀眾永遠只能看到被包裝後的媒體想像,無從接觸當事人最真實的心聲,媒體的客觀性將蕩然無存,社會的進步永遠只能建立在充滿危險激情的「話題」之上。
在澳洲屠夫的新聞稍稍平息之際,媒體人應該更加戒慎惶恐,我們應該學到:唯有替觀眾挖掘事件的真實樣貌,把握住話題性與真實性之間那道良心的界線,議題的「真實狀況」才能得到重視及改善,而非對「報導包裝」充滿惶恐與口水戰。一個媒體人的驕傲,絕非來自他創造了多少話題;而是他所創造的話題,帶領觀眾認識世界背後多少的真實。
李昀陞◎編輯撰稿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