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與重現》記憶台灣文化資產軌跡-周志全攝影展

文字-A A +A

良心的守護者

十年,可以紀錄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歷程、一個家庭(族)的流轉遷徙,更足以見證一個社會環境的變遷......

3650個日夜流轉,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又有誰願意付出十年(甚至更長更久)的心力,無怨無悔,關心、看守著生育眾人的台灣母土?我不敢肯定自己確能作得到,但至少,有人做到了,而且是那樣迫不及待,懷著巨大熱情地想與每一個”有心人”分享。

這種對生命的執著與認真,值得你我鼓勵與支持!

《再見與重現》記憶台灣文化資產軌跡─周志全攝影展
展  期2007.11.10 (週六) ~12. 05(週三)
開幕茶會2007.11.11 (週日) 14:00
免費講座:
第一場11/11(日)15:00
主題:拆除? 保存?-歷史建築與文化地景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座談人:閻亞寧(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徐裕健(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
第二場11/25 () 14:30
主題:誰的文化? 誰的資產?
          -文化資產保存與公共參與
座談人:李建誠(青年樂生聯盟成員)
許鈞雅(惠來遺址保護聯盟召集人)
洪瑤昌(紅毛港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執行長)
展覽緣起
文化資產即人類文明的起點,也是展現國民素養與生活品質的表現。現今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為世界潮流趨勢,台灣文化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質及族群融合的特色。民國七十一年文化資產保存法的通過,被視為文化資產保存的成就。文化資產保存法致力於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再利用。在台灣,古蹟維護保存的工作進行的十分辛苦,因為相關法規、經費、人力、執行力不足,因為古蹟維修專家缺乏,因為私有古蹟的指定讓業主害怕喪失家產,因為全民對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及觀念教育不夠。台灣文化資產的消失速度比想像中來得快,消失原因中,人為拆除者及破壞者遠勝於自然災害。 
走訪田野,我們發現在經濟與都市過度開發的迷失中,不當的拆除改建古蹟,使得我們不得看著一處處稀有的文化資產毀於無情的推土機,而留下來的文化資產生活軌跡也正消失於時間洪流中,文化資產原本真實的面貌漸漸已不復見。如果我們繼續漠視台灣多元的文化資產,那麼泛黃的老照片將成為緬懷它們唯一的機會。再見是逝去的開始或是重現的希望,端賴我們是否認真看待它。 
初步的田野調查攝影作品發表,無法完整全面呈現台灣文化資產寶藏,因為紀錄的腳步永遠趕不上文化資產瞬間的變化,但我們期許能從歷史、文化、族群多元的角度,用影像見證台灣文化資產的多樣性,也希望政府在面對政治、制度、法令與實務層面等相關問題,能以更積極的態度、全面性的作為,提供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新出路,為台灣留下一點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07

PH

加入時間: 2007.11.07
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關心的議題

作者其他報導

尚無內容。

《再見與重現》記憶台灣文化資產軌跡-周志全攝影展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