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友善城市 嘉義向國際看齊

文字-A A +A

【記者林俊孝、劉沛潔/嘉義報導】

  台灣老年人口比率,自1993年起便已達老化國家之門檻,而嘉義地區的老年人口比率則高居全國之冠,為此,嘉義市政府將老人相關議題納入施政重心之一,而私人部門更相繼設立相關機構來因應老化問題(詳見影音),今年3月,嘉義市獲選為台灣第一個試辦「高齡友善城市」的都市,並於3月26日在總統馬英九與嘉義市長黃敏慧的共同揭幕下正式啟用。

  近年來,嘉義市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不遺餘力,除了不斷提升的醫療資源與技術,社區環境的營造更是以貼近銀髮族需求為主,嘉義市政府衛生局企劃科科長施義雄表示:「未來將針對WHO高齡友善城市計畫的8個面向(圖表一),做一系列的整體規劃,把觸角延伸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以大眾運輸為例,為鼓勵銀髮族走出戶外,嘉義市設立了全國第一條公車捷運BRT示範道路<註一>,採用低底盤公車,讓銀髮族可輕鬆搭乘,而設籍嘉義市的65歲以上老人,每個月也可享有100張免費乘車券,讓「離家出走」成為簡單容易的事。

 

總統馬英九與嘉義市長黃敏惠,在宣言樹簽署高齡友善城市宣言。

記者劉沛潔/攝影

  嘉義市自古以來便為農業重鎮,青壯年人口外流加速了市區人口老化,為了因應這樣的人口結構特質,市府致力於打造適合高齡者居住的環境,並推廣在地老化、健康老化等新概念。硬體設施方面,除了開闢更多的公園綠地、排除道路障礙空間外,也配合行政院推動「10年長照計畫」(圖表二),輔導設置更多的老人安養機構(圖表三);軟體部分,透過社區資源的共享,開辦社區大學與樂齡學習中心,嘉義市政府教育處副處長林良慶認為,透過高齡再教育,不僅可以讓銀髮族與社會接軌,也可讓他們從中找回自信與成就。

  WHO在2007年10月1日國際老人日,正式發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以因應日益增長的高齡人口需求,目前全球只有紐約獲得WHO的正式認可,而嘉義市雖然只是試辦地區,但卻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里程碑。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魏惠娟表示:「嘉義市政府的企圖心值得肯定,但目前看起來只是將現有的方案融入這些指標,看不出更具體的行動計畫。」魏惠娟更進一步表示,若嘉義市能借鏡已經在推動的國家之經驗,如澳洲或香港的做法,整合更多民間團體與教育單位,讓系統規劃與行銷持續推動運行,未來的成果將指日可待。

  近來嘉義市因為推動健康城市成果亮眼,豐富的醫療資源以及連續3年社福評比第一,都是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個試辦地區的關鍵。未來在成功大學健康城市研究中心的輔導之下,嘉義市將一步步向「敬老、親老、健康、不老」的目標邁進,並向WHO申請為「全球高齡友善城市網路」會員,以爭取成為繼紐約之後,第二個「高齡友善城市」正式認可。

<註一>BRT示範道路:為嘉義公車捷運系統,行駛於嘉義縣、市境內,規劃公車專用道、低底盤公車、專用站台、優先號誌、公車動態資訊系統,以及智慧型運輸系統,成為全國第一條BRT示範道路。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13則報導
2,185則影音
57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蘆筍青農培育 產業與在地的連結

2024-04-29
瀏覽:
2,372
推:
0
回應:
0
7:36

演唱會經濟 高雄發大財

2024-04-29
瀏覽:
2,039
推:
0
回應:
0
7:13

為了消失而存在 命案現場清潔師

2024-04-29
瀏覽:
2,063
推:
0
回應:
0
9:43

歲月流轉 走進嘉義西市場

2024-04-22
瀏覽:
8,247
推:
29
回應:
0
7:44

嘉義雙語教育 英文從小學起

2024-04-22
瀏覽:
5,536
推:
4
回應:
1
8:11

消失的影響力? 淺談學生媒體

2024-04-22
瀏覽:
3,752
推:
0
回應:
0

嘉市新氣象 西區大發展

2024-04-15
瀏覽:
14,258
推:
22
回應:
0
2:58

傳統手工製香 堅守文化價值

2024-04-15
瀏覽:
11,275
推:
1
回應:
0
2:50

人間月老 媒那麼簡單

2024-04-15
瀏覽:
4,845
推:
4
回應:
0

守護傳統建築 竹崎鄉土角厝文化

2024-04-08
瀏覽:
6,281
推:
1
回應:
0

高齡友善城市 嘉義向國際看齊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319篇報導,共12,82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319篇報導

12,82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