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科大實作能力超越國立大學 協助廠商成功開發血管監測天線感測器

文字-A A +A

國內某財團法人委託國立大學,模擬與研製一款應用於人體血管之AI智慧無線監測的被動式天線感測器,但最終未竟成功;委託單位後來得知龍華科技大學擁有相關儀器設備與實作技術能力,今年2月找上龍華合作,由龍華科大副校長陳逸謙教授指導兩位學生,僅用2個月時間,順利完成血管監測天線感測器原型,日前已交付廠商進行後續動物實驗,期待能為台灣AI智慧醫療產業貢獻更多力量。
   
負責該項研發案的是電機工程系印尼籍碩士生Dyan Eko Wahyu (德安)及PBL物聯網技優領航專班一年級本地學生許竹鈞,他們運用學校「(5G)行動通訊模組測試與調校類產業環境工廠」及微波通訊元件實驗室等相關設備,克服層層困難與挑戰,最終成功設計並開發出天線感測器原型,足證龍華學子的實作能力已超越國立大學。


   
德安及許竹鈞的指導老師、龍華科大副校長陳逸謙教授表示,兩位同學接獲專案任務後,利用課餘時間閱讀委託單位提供的相關資訊,同時分析大量國內外期刊文獻,歷經近一個月討論後有了初步構想,隨即埋首實驗室進行第一階段:Cu/Polyimide基材模擬與製作、動態驗證,成功後再進行第二階段:鎂箔/生物相容材料薄膜模擬與製作、動態驗證,模擬時並把體外Reader加入設為條件,以製作相對應的Reader天線。
   
德安說,他們根據期刊論文得出結論,運用HFSS軟體開始設計開發感測器的第一個版本,並模擬天線與感測器的結果,模擬結果通過委託單位的設計要求後,就可以進行實作及測量階段;實作部分則運用到雷射雕刻機,雕刻出天線與感測器原型,量測部分則是使用KEYSIGHT向量網路分析儀,開發全程從設計、製造到量測都是運用學校建置的軟硬體設備,完全毋需假手外人。


   
許竹鈞認為,最難的部分在於將銅箔貼合PI薄膜基材過程,因為要先將銅箔雕出,需要經過多次試驗並調整雷射雕刻機的參數,以確保能準確的將需要的部分完整製作出來,完成後還要將銅箔貼合PI,必須將其貼合整齊密實,否則量測結果偏差將會很大,這個階段相當考驗耐心,慶幸最後順利達成任務。
   
陳逸謙副校長指出,該項專案為該校眾多產學案成功案例之一,主要是因為龍華科大擁有「3D數位電路板設計暨智慧製造類產線工廠」、「(5G)行動通訊模組測試與調校類產業環境工廠」及「高速傳輸介面電子構裝設計與測試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等3座教育部補助共3億餘元的類產線實作基地及相關實驗室,完整鏈結電子產品開發、電路設計、佈局、產品製作、元件貼裝、產品檢測、電性測試及產品驗證等各階段製程,可提供廠商從設計、開發、製造到測試一體化服務。
   
他強調,龍華科大致力成為亞洲最佳電子領域人才培育基地,師生團隊將持續透過產學合作了解業界需求,由產業提出問題,團隊提出解決方案,使實務研究能與產業鏈結,有助減少學用落差,同時為產業培育優質人才。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20.06.23

李強生

加入時間: 2020.06.23
436則報導
1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龍華科大實作能力超越國立大學 協助廠商成功開發血管監測天線感測器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654篇報導,共12,88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654篇報導

12,88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