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舞台上,永遠的Young Man─李國修「風」戲劇

文字-A A +A

【記者陳慧敏、陳昱文/採訪報導】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史上最重量級的駐校藝術家李國修,帶著屏風表演班二十四年的歷史進駐東華。屏風期望把愛帶進校園,喚醒東華人的藝術「戲」胞。

後山東華,玩「風」戲劇

 屏風表演班的創團者李國修此次帶整個劇團來到東華,期許駐校期間的活動累積參與人數能達到一比一,即全校教職員加學生人數等於參與活動的人數。屏風以「看戲修心,演戲修行」為核心概念,希望欣賞戲劇的人能藉著戲劇療癒心靈,演戲的人則透過戲劇表演的創作,來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態度,並增加自我反省的能力。此次的駐校活動有許多跟同學互動的機會,如演講、工作坊等等,其中「風戲劇.搞創作」的工作坊是為東華所設計的,目前為止並未在其他學校開設這類的課程,屏風希望藉由參與工作坊的同學找出東華的特色,演出屬於東華的短篇小故事,並在六月三日屏風表演班《三人行不行Ⅰ》的正式演出前進行發表,精彩可期。

編導演李國修—屏風的品牌跟特色

 在屏風表演班集演、編、導於一身的李國修,侃侃而談自己在三個位置的轉換。他表示從十八歲參加話劇社開始,連續三年都是演員,當時還當過社長。退伍後,雖然在電台工作,但依舊迷戀舞台劇的演出,於是開始尋找一些業餘劇團參與演出。一九八一年加入耕莘實驗劇團(即蘭陵劇坊前身)後,開始接受劇團的表演訓練。蘭陵時期的他僅為演員身份,直到一九八六年十月創立屏風表演班之後,因業餘劇團的人才不夠,而開始身兼編導演。因為過去的演員身份使他對戲劇表演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所以對編劇略知一二,因此從事編劇時能駕輕就熟;而過去身為劇團演員的表演走位技巧,又轉化成導演的能力,於是自然能轉換成導演角色。

 他提到過去二十年屏風的編導演都是自己,雖然這成為了劇團的品牌跟特色,但如果只能擇一,他會選擇當演員,只因為那是他的初衷。對此,他感慨地表示,台灣戲劇環境乏善可陳,現代戲劇的劇場史還不到五十年,因此戲劇相對被看輕了。對於劇場的熱情使他決定在劇場不斷的摸索,他的基本理念是「做中學,錯中學」,自然因為這股傻勁使他能扮演多重的角色,也算是給自己的試煉。另外,李國修也談到自己決不搬演西洋的戲劇,因為他不要演跟台灣人沒有關係的故事,所以他堅持原創。李國修用台灣人的故事與情感來寫這片土地的故事。而從戲中戲中戲、三岔口、三人行不行系列,至其他作品都可看出他風格多變、形式多樣的特色。他認為主題是不斷因創作需求而設定的,不同的類別會讓觀眾有不同情感的投射及感動。豐沛的創作也使得李國修的作品慢慢變成顯學,進入學術的殿堂。

屏風只求三件事:溫飽、安定、傳承

 在二○○九年十月六日屏風成立二十四週年的慶生場合,李國修代表劇團許下三個心願,一求溫飽、二求安定、三求傳承。因為表演藝術在台灣生存不易,因此他希望透過作品的發表,使劇團能有收入構成溫飽,穩定累積之後才能形成安定,他也希望能將自己的能力與力量傳承下去。這三件事目前是同步在進行的,導演技術方面有嫡傳弟子黃致凱以及跟隨他已久的黃毓棠,而表演觀念、訓練上的傳承有樊光耀、萬芳、黃嘉千等人,他衷心希望屏風後繼有人,能一直傳承下去。

不作筆記的劇作家
 
 談到如何保持創作的敏銳度時,李國修認為是來自對生活的觀察。他說:「人、事、景、物、情、時(時間的流逝),隨時在身邊上演,看你留不留意而已,經歷與在乎是構成了創作的原動力。」另外,他認為戲劇創作的四大精神是:對於人心現象的呈現及反省、對於人性的批判、對於人性的挖掘及程度深淺與技巧與形式的講究,這和文學創作是互通的概念。對此,他不禁再次感慨在台灣戲劇地位比中文系低,還被看作是表演或是娛樂階段,到不了文學的層次,中國大陸在這方面卻是勝過我們的,因為他們已經有戲劇文學系。

 而提及關於尋找素材的問題,他微笑地表示,戲劇跟人生是沒有距離跟界線的,所以他不作筆記,況且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記憶與能力,是放在大腦而非書房書架上的。他真切地覺得:「依賴筆記等於是一個受傷的創作者,是拄著拐杖出門的人。」他的生活哲學是,記得住的就記下來,忘記就算了,生活不要有負擔。如果老了就面對現實生活,因為人的創作就是活在當下。最後,他也提及之前在表演工作坊時,受賴聲川對結構能力掌握度的影響,讓他創作時會格外注意作品的結構。

充滿自傳色彩的《京戲啟示錄》、《女兒紅》

 李國修認為劇團成長到第十年時,就有一個自我反省、自我循環的週期,一九九六年是成立屏風的第一個十年,而在此之前他所有作品都跟他的成長沒有關係,大部分都靠大量虛構、想像力來展演。於是,他開始思考過去誰影響他最深的人:「除了老師以外,當然就是我的父親。」《京戲啟示錄》應運而生,但創作過程是有史以來最煎熬的一次。他提到寫劇本時父母都已過世,閉關創作時想起小時候跟父親的互動與回憶,因為父子間的情懷迸然地大量湧現,所以故事成型之前他早已淚流滿面,而且想到什麼就哭,像得憂鬱症一般。《京》一劇即他表達對父親的敬畏與追思,並寄託他自己對營運的劇團的情感,並首創戲中戲中戲的結構,此劇也在一九九七年得到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他藉戲中父子之間想像未來式般的對話來達成自我救贖。

 而在之前作品中刻意迴避提及的母親,則出現在二○○三年的《女兒紅》,在他童年的記憶中,母親因為思鄉想家所以從未踏出房門,在當時被診斷為精神神經病,其實就是現代的憂鬱症,充滿陰影的童年讓他不喜歡跟同學談自己的母親,所以一九九六年時就刻意讓母親缺席《京戲啟示錄》。而二○○三年已逐漸成熟的李國修,透過以前在蘭陵時期受過的心理劇場訓練,決定面對與母親的母子關係。《女兒紅》用不同角度來談許多偉大的母親,而這個母親其實是無名無姓、默默付出的。這兩部作品表現出他對上一代的情感的追念與圓滿,也成為屏風重要的定目劇、招牌劇,也是最常讓觀眾在看戲中投射自己感情的作品。


 

熱情與傻勁之必要

 李國修已是第二次來東華演講,他表示上次的講題「度過人生千萬認真」是李國修的戲劇人生觀之一,這次來談「熱情與傻勁」是之二。他表示,他們那一代做戲劇的人充滿熱情跟傻勁,而上一代只有傻勁沒有熱情,因為政治因素,讓演出的戲都脫離人的生活、生命,甚至送票都沒人願意看。而新一代則是兩個都沒有,沒有學習跟工作的熱情,而且喜歡計較。他建議大學生:「如果你參加社團那是熱情,但是忙到昏天黑地是傻勁的話,在不影響健康的狀況下,讓傻勁發生,以後出社會你就會知道自己的韌性、耐力有多強。」另外,他認為東華大學的學生在求學期間,入寶山就不要空手回。東華大學的資源豐富,要盡可能的去挖掘,未來可能就靠這四年,但也要找到你的興趣,因為那可能會成為影響你一輩子的關鍵,就像當年他加入話劇社一樣。

 最後他談到,自己是來花蓮播種的,希望經由這次的駐校活動接觸過屏風的人,都能開始認知到表演藝術經營跟創作的艱辛,將來也許這群人中有人當總統,那麼那個人就會尊重表演藝術的文化,也希望花蓮人能成立地方性的劇團,讓表演藝術的種子能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8.04.02

左岸電子報

加入時間: 2008.04.02
154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校園】舞台上,永遠的Young Man─李國修「風」戲劇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95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95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