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流,在北緯23.5度

嵌入:
文字-A A +A

聲音地景 重尋消逝在空氣的事件

 

OS:你曾經試著透過聲音去聆聽整座城市的脈動嗎?在龐大訊息快速流動的生活中,我們往往習慣先以視覺性的主觀感受,去接收各種訊息或地方的特色文化,卻漸漸忽略其餘微弱的感官體驗。然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些人發現了聲音對人與環境的重要性,並試圖以「聲音地景」的方式,重新認識我們生活的所在。

Bite_聲音地景工作者 吳燦政:「聲音地景之所以在大概快十幾年前,慢慢在國外被意識到它的特殊性,是在於因為整個全球的居住環境,自然生態一直在轉換的速度,轉變的速度太快了。那當然提出這個概念的這個先生Raymond Murray Schafer,他是加拿大人,那它(聲音地景)最後還是會回到自然的狀態。所以說它傾向的是去思考人所處的環境和空間,聲音造成你的影響是什麼,它最後還是會回到自然的生活環境。但是這個也是可能很多人的誤解,聲音地景這個詞的使用我的看法是,因為這個概念其實主要是在藝術圈,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圈衍生出來的東西,那它(聲音地景)是在聲音藝術這樣的一個脈絡底下,一個小的事件或是條目,或是一種解釋方法。」

對「嘉」的想像 建構城市音景

 

OS:走入嘉義這座城市,時常可以感受到「時空錯置」的氛圍。我們可以在陽光交織的午後,迴繞在舊矮屋兩旁的巷弄內,安靜地享受慢活的步調;當夜晚來臨時,再踏過幾條街口,我們又能體會到市容的熱鬧與繁華。在新與舊並列之間,嘉義也透過不一樣的聲音實境遊戲「音波獵手」,將聲音地景的概念與在地的文化做連結,創造出屬於這座城市的音景。

 

Bite_音波獵手共創者 廖明和:「首先有請到兩個很重要的講師,一個就是余國信、余大哥,然後還有吳燦政、吳老師。由他們的專業和角度,向我們分享嘉義這個地方。」

 

Bite_聲音地景工作者 吳燦政:「它(音波獵手)的課程本身主要是希望透過聲音的介面、透過聲音感知的特殊性,然後去引導大家,重新以一個不一樣的方式,去認識或去想像,嘉義那個街道裡邊發生過什麼事,或現在發生什麼事,或是未來我們期望有什麼東西可以出現。」

 

Bite_嘉義文史工作者 余國信:「我們如果在一個地方要去探討文化地景或是文化工作,其實除了時間,早上、中午、傍晚、晚上、深夜那種變化以外,當然還有春夏秋冬跟二十四節氣。但是背後其實比較少人,大家都是去看顏色、燈光,或是看人和人的變化。工作中的過程常常也是用一些拍照,可是大概都是在看顏色、看人的變化,比較少會用到聲音。所以我那時候(授課)就會特別去強調,聲音裡面其實就分成很多種,比如說清晨的聲音,跟中午、跟傍晚、跟晚上,一定都不一樣,各行各業都是。」

 

記錄聲景的難題 文化特色再生

 

OS:除了在地透過嶄新的形式,讓大眾了解到每個地方獨有的音景。重新回到記錄聲音這項任務身上,其實中間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過程。當我們走訪到某個地景,重要的從來不是單純地記錄下來,而是我們記錄聲音的方法與態度是什麼,並進而去思考,這些構成空間與事件的聲音能留下什麼。

 

Bite_音波獵手共創者 廖明和:「(音波獵手遊戲)關卡的難度是難在要跟聲音有關,聲音會是它破關的條件,還是它破關完會得到一個聲音的,比方說特殊物種的聲音。嘉義有很多特有的動物,牠們可能有特殊的聲音,每一組聲音在把它放進來的時候,可能會做調整的地方」

 

Bite_聲音地景工作者 吳燦政:「我們一直忘了我們自己獨特的身體感官的能力,也就是說因為我們習慣用視覺,所以我們判準一個街道,或是認識一個街道的方法,我們已經習慣用文字閱讀,然後記在腦海裡。但是他是不是足夠去碰觸到屬於你有興趣的,或是說,他有沒有不一樣的方式,開啟你對這個街道的想像,而不會只是去被動的去轉述這樣的資料。因為我們換個方式想,如果我們今天把這份文史資料輸入成文章,然後就丟給你們,你還要不要來這裡(嘉義),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覺得如果這樣不夠,那我再找一個很棒的攝影師,幫你把這邊拍起來,或甚至於把他拍的好看一點,攝影師有攝影師的角度,所以當你搭配影像和文字的時候,你閱讀這個地方,你是被帶著走。所以才會回到,你忘了你自己,每一個人有那樣的能力,聲音在這裡邊它也許會給你的想像空間,可能會有更不一樣的可能性出現,不代表它絕對是更棒的,但是它有機會讓你去思考,我們對於一個城市的想像、未來,你希望是什麼。」

 

Bite_嘉義文史工作者 余國信:「應該要有更多的聲音,就代表文化的多樣,那這個多樣如果是非常奇特,那就是聲音地景可以創造大家去追那個聲音。我覺得城市如果有這些聲音地景,聲音的指標、聲音的燈塔,這個城市就會很有趣。」

聲音會消逝 但記憶會留下

OS:「有必要傾聽與面對我們生活所在的地方,有必要整理出來我們日常生活的聲音環境面貌,聲音感知模式與狀態總是被我們所忽略。」這段話是吳燦政在記錄聲音地圖計畫時的核心理念。

 

Bite_聲音地景工作者 吳燦政:「重點不在於我到底能不能錄到,我的腦海中覺得最完整的聲音,因為我們知道聲音一直在變,所以你永遠記錄不完。但知道永遠記錄不完不代表不做,而是代表的是,你以你自己的方法跟個人的觀點,記錄出你覺得的聲音。」

OS:也許聽覺的感受看似微小,但因為這樣深刻的平庸之處,讓每段記憶的碎片愈加完整。聲波流動的痕跡在未被聆聽時終會消逝,但記錄下來的聲景,卻能夠成為未來的歷史。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495則報導
2,175則影音
56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顛覆傳統 臺灣特殊送行文化

2024-03-18
瀏覽:
1,349
推:
0
回應:
0
2:58

戲台後的國寶 布景彩繪師

2024-03-18
瀏覽:
1,246
推:
26
回應:
0
2:58

循環經濟 嘉義縣回收蚵殼再利用

2024-03-18
瀏覽:
1,219
推:
47
回應:
0
6:29

街頭藝術 文化的舞台

2024-01-12
瀏覽:
11,795
推:
2
回應:
0
8:28

漁:漁獲量銳減 近海漁業情勢差

2024-01-12
瀏覽:
21,293
推:
1
回應:
0
5:51

中正來了 然後呢?

2024-01-12
瀏覽:
9,724
推:
0
回應:
0
6:50

時代旅人 承載百年記憶朴子布行

2024-01-12
瀏覽:
39,472
推:
159
回應:
5

向下傳承持續發揚 廟宇彩繪修復

2024-01-12
瀏覽:
8,380
推:
0
回應:
0

古蹟轉型 百年東門派出所

2024-01-12
瀏覽:
8,549
推:
0
回應:
0

豎起耳朵 聽檜木的聲音

2024-01-12
瀏覽:
7,783
推:
0
回應:
0

聲流,在北緯23.5度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