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憨子弟」梁鈜傑 扛下重擔復興北管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葉炴廷、陳則安、許祐誠/宜蘭縣報導】吹奏類的北管在台灣俗稱「嗩吶」,使用於中國大陸閩南與台灣地區的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有鑒於頭城的北管文化式微又缺乏年輕一代注入,現年十七歲的梁鈜傑於兩年前投入了復興「北管」的運動。

蘭陽北管 隨社會演進而興衰

在清朝時,蘭陽地區盛行著北管,而當時的北管子弟團也分為「福祿」及「西皮」兩派,福祿派主要是以椰子殼做的胡琴為主,而西皮派主要樂器以桂竹統包蛇皮做的吊規仔為主,也因兩派的音樂系統有所差別,導致當時兩派常常發生械鬥。而日治時期政府為了穩定民心,便鼓勵民眾創立北管社團使生活能有重心。

隨著現代人的娛樂習慣改變,傳統文化已經逐漸式微。「全盛時期,宜蘭每個庄頭都有一團。」頂埔吉蘭社總召梁鈜傑說,以前出團都很簡單,人找一找就有了,不過現在圈子越來越小,導致得向別團互相調借人力才能夠順利出一團。

梁鈜傑帶領著妹妹一同參與頂埔慈安宮的遶境活動。 圖片提供/頂埔集蘭社

頭城北管逐漸式微 梁鈜傑甘願當「憨子弟」

在宜蘭,北管福祿派以「社」取名,西皮派則以「堂、軒」取名,鼎盛時期,全宜蘭有將近一百三十個北管社團,現下只剩不到五十個,而頭城也從十六減少至六團,梁鈜傑補充道:「實際上能出團的大概也不到六團了。」

現今北管團出團得要靠各軒社的互相調借才能湊齊人數。 圖片提供/頂埔集蘭社

仍就讀於國立宜蘭高商的梁鈜傑,在某次的田野調查中發現,宜蘭的北管出現人才斷層的危機,由此,他為了讓北管可以復興而開始一系列的復興運動。一開始,梁鈜傑找周邊的親友加入學習北管的行列,團員從只有他一人演變到擁有七名年輕社員,並請協蘭社的北管老師劉建旺及頂蘭社的邱坤養指導。社團成立後,梁鈜傑開始經營臉書社團、印製海報、拍影片,甚至是讓政府找上他們拍微電影,種種的努力也讓他自稱是「憨子弟」。

挑戰不斷 梁鈜傑拼出成績

有了社員、有了老師,但社團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練習的場所,原先社團在頂埔火車站附近的社區中心練習,也因地利之便,有兩位學員從宜蘭跑來頭城學習,無奈練習時發出的聲音過大,被附近居民投訴。所幸邱坤養是噶瑪蘭救難協會理事,透過老師與其他理事的溝通,讓社員終於有了棲息之地,但也因為遷址到噶瑪蘭救難協會,交通不便導致前來學習的人數逐漸減少。

邱坤養除了是北管老師,也是噶瑪蘭救難協會理事。 攝影/陳則安

與一般樂器的樂譜不同,北管採用「工尺譜」,工尺譜原為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記譜法,至今只剩傳統戲曲會使用到,為了迎合現在的社會,現今國樂都已改採簡譜。梁鈜傑表示,一開始看到工尺譜會非常不適應,但憑著自己想要復興北管的熱誠,他從來不喊苦。

吹奏北管時所使用的工尺譜。 攝影/陳則安

邱坤養表示:「鈜傑有這個出發點是好,但就是太衝了。」老師這席話語帶玄機,透露著理想與現實總有落差。邱坤養表示,梁鈜傑有心傳承北管是好事,不過他年紀太輕、社會歷練不夠,許多事情看得不夠全面,也會導致他惹得一身腥。而梁鈜傑母親則認為「小孩子只要有夢就放手去做,只要不學壞!」即使梁鈜傑不被所有人看好,他依舊靠著自己的拼勁,為頭城的北管盡一份心力。

現今梁鈜傑的團隊已有六名年輕社員,練習時間於每週六、日晚間七點至九點,梁鈜傑母親說:「其實鈜傑沒那麼偉大,但看到他現在的成績,也希望他可以繼續加油。」社團迄今已成立近兩年,除了平常練習之外,學習有成的團員則是可以參加出團活動。

而團隊也於二〇一七年舉辦「集蘭迎春」,踏遍頭城的大街小巷,梁鈜傑說:「那種繞街的熱鬧,現在已經很難再找到了。」為了能夠讓北管文化及簡單、樸素的熱鬧傳承下去,梁鈜傑也坦言「並不會把吹奏北管當成職業」,因為真正想做的事情,並不會以「錢」為第一考量。他也期盼能有更多的年輕人的加入,讓這項傳統文化能夠繼續保留下去。

梁鈜傑母親對於兒子想要復興傳統文化感到欣慰。 攝影/陳則安

採訪側記

採訪前,我們想說一個十七歲少年對於復興北管的能力有限,不過看到梁鈜傑的那股拼勁與執著,真的不得不佩服他所展現出來的毅力。訪談中也跟他的母親聊到,為何願意放手讓他去做呢?但梁的母親只表示「有明確的目標去執行即可」,讓我們了解到,不論年紀或是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得要有恆心,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

延伸閱讀

陣頭小孩並不壞 「九天」顛覆你想像

街舞文化深入偏鄉 「壹柒伍捌」開啟大門

基隆高中水域運動 傳承文化也找出興趣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5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7則報導
2,272則影音
70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575
推:
0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2,509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764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569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297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3,130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347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907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284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031
推:
0
回應:
0

頭城「憨子弟」梁鈜傑 扛下重擔復興北管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