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吃邊玩還「舞春」 食農教育從玩中學習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陳思媛、蔡湘翊/台北市報導】舞春食農工作室是一個推廣食農教育的團隊。舞春是取自台語「有剩」的諧音,過去的有剩是希望年年有餘,資源永續,進而發展出不同的在地飲食文化;如今的有剩卻變成食物浪費,大量製造的加工食品,所需的能源和排放的汙染,皆對環境造成威脅。而舞春食農工作室希望將過去有剩的概念,藉由食農教育繼續傳承,讓一般大眾與食物能產生更多連結,珍惜每一份餐桌上的佳餚。

認識食物從日常生活中開始

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郭又甄認為,「台灣人對飲食的態度,是很重視又不重視。」在台灣不乏許多特色的小吃或料理,但是消費者在意的是美食的表象、擺盤,食物的價錢和份量是否划算,店家的裝潢美不美,很少消費者會在乎餐盤上的食物是誰種的、如何栽種,料理的過程又是如何。

郭又甄在義大利攻讀慢食碩士時,看到當地人從種植到收成農作物的過程,以及職人用心對待食物的態度,讓她覺得食物不應該只有華麗的表象被看見。在吃的過程中,不只有美味的感受,應當讓消費者了解食物的來源,並啟發他們主動認識產地的自然環境與種植方式,進而重視食物的產製過程。

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郭又甄在受訪前做準備。 攝影/陳思媛

近十年台灣陸續爆發多次的食安危機,郭又甄表示,一般大眾對於食安的理解程度,大多停留在不要吃到有毒的食物,卻沒有想到土壤、昆蟲、種植的自然環境等,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食物的生產和風味。二O一五年, 郭又甄和其他三位朋友共同創辦舞春食農工作室,針對校園、社區、餐飲業者合作,結合食物教育與農業教育的相關知識,舉辦各種品味食物或深入田野的工作坊,「教育不應該只侷限在校園裡,尤其食物的教育應該體現在日常的生活」,希望從各種活動中,讓民眾了解食物的背後其實蘊含著許多故事。

動手做的體驗教育 好吃又好玩

食農教育是近年興起的議題,橫跨的領域有農業、環境、食物等,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目前台灣政府並沒有明確的規範課綱、教材和教學模式。而舞春食農工作室主要在小學校園中開設系列的農食課程,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設計符合其理解能力的主題,以認識校園農田的生態為主,安排學生到田裡翻土、認識土壤、利用廚餘養土養地、觀察與認識昆蟲、種植農作物和葉拓等活動。

蘇立中向公館國小農夫社的學生說明枯葉上的白色條紋是真菌。 圖片提供/舞春食農工作室

二O一六年,舞春食農工作室和台灣好基金會合作,參與食農教育實驗 — — 「神農計畫」,這項計畫希望學生能從土地教育的課程中,培養家鄉認同和建立有機飲食的概念,實施對象為屏東縣潮州鎮的南州國小、四林國小、潮南國小、潮東國小,由舞春食農工作室統一規劃、執行課程,包含在室內進行的知識教學和動手操作,學校老師會帶領學生在校田耕種,也有農夫團隊會協助指導,另外也安排到有機農場進行校外教學,有機農場每周也會供應蔬菜入料到營養午餐。

在從事食農教育的經驗中,共同創辦人蘇立中認為參與的對象不只有學生,學校老師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舞春食農工作室的課堂數並不固定,要能啟發並維持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除了團隊老師安排的觀察與操作課程,學校老師平時也要輔助、引導學生主動接近自然生態。於是團隊開始下鄉培訓學校老師,蘇立中說:「不是讓老師聽我們講述,而是讓他們一起動手做」,一開始團隊會將課程架構和核心理念向老師解說,並在課堂中分配簡單的工作請老師協助。目前低年級的課程已經嘗試交由老師上課,而團隊成員會從旁輔助。

「一開始老師們都會害怕,到了第二年的下學期,當他們熟悉教學模式後,反而會積極地參與並給予意見。」蘇立中說,每次課程結束,團隊會召集老師討論課程設計和上課的情況,並請老師分享後續和學生的互動,評估課程的效益。有一次,在課程開始前,他和老師聊天得知,有些小學生非常調皮,「小朋友看到蚱蜢就把牠抓起來,把腳一隻、一隻的拔斷,然後看牠在一旁跳」,雖然老師有即時阻止跟勸導,但成效不彰。在上完為期六堂的校田昆蟲觀察課程後,隔年,蘇立中收到老師的回饋,「老師發現學生們上完課後,會願意花時間,蹲在田邊仔細觀察有哪些昆蟲,而且他們對蟲的態度也完全不一樣了。」

二O一七年下半年,舞春食農工作室和「 COME BACK to ME x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一起為神農計畫設計蜜蜂、獨居蜂系列課程。蜜蜂在農業中扮演授粉的角色,受到氣候變遷、環境汙染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蜜蜂的數量持續減少,進而威脅到自然生態的運作。

在蜂系列的課程中,低、中、高年級各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低年級的學生需要建立基礎知識,例如花跟蟲的關係,以玩遊戲的方式去傳達概念。中年級的學生會加入知識性的內容,讓他們分組討論,並有動手操作的環節。高年級的學生相較其他年齡層除了認識蜂類,也有辨別蜜蜂、獨居蜂、虎頭蜂的課程。

在蜂系列的課程中,團隊會準備盛有真蜜和假蜜的湯匙讓學生試吃。 圖片提供/舞春食農工作室

蘇立中主要教導中年級的學生,在課程中會安排學生品嘗蜂蜜的環節,然後問他們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很多小朋友會分辨不出來真假,甚至還會害怕真蜜的味道,因為他們平時已經習慣化學性的味道。」從學生試吃的反應,也能了解他們的飲食觀念和家庭狀況。

推廣食農教育從多線並進

舞春食農工作室不只在學校推廣食農教育,過去也曾和餐廳合作,推出品嘗米飯、豆漿的活動,郭又甄強調,不管是舉辦品蜜、品米,目的不只是教導大家如何辨別食物真假,而是希望讓大家能運用五感去認識食物的本質,了解生產的環節,並非把食物貼上對或錯的標籤而已。

工作坊的成員正在進行品米的活動。 圖片提供/舞春食農工作室

二O一八年,舞春食農工作室正在社區進行柑橘的風味調查,他們蒐集農民的種植方式與種植環境,分析土壤的成分,將調查結果向農民解說,讓他們知道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能會影響水果的種植方式與味道。另外,今年團隊也將重心放在舉辦「雜食聚」,目前舉行的兩場聚會,主題為團隊成員分享前往日本九州與丹麥,觀察當地的食農教育組織如何將在地農業與教育結合的成功經驗,他們希望以輕鬆的討論形式,喚起民眾珍惜食物與重視土地環境的意識。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正好舞春舉辦第二場「雜食聚」,在一間小小的咖啡廳中,擠滿了許多關心食農議題的人,大家都是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的人,像是營養師、老師、學生等等,但每個人都對於講者今天所分享的故事聚精會神,在活動結束後也踴躍發問,讓我們知道也許食農這件事情不是只有相關團體在關心,而是只要有心,每個在社會上不同崗位的人都可以來參與。

延伸閱讀

打造有機島 給台灣農業一個讚

大手牽小手 培育深坑「食農小尖兵」

小農飯盒 在校園中推動友善農業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5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6則報導
2,271則影音
707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2,005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492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354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149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2,664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156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835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194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5,955
推:
0
回應:
0
2:10

不被成衣打敗 日新西服堅持手作

2024-03-22
瀏覽:
4,696
推:
0
回應:
0

邊吃邊玩還「舞春」 食農教育從玩中學習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37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37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