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串起的起起落落

文字-A A +A

水,之於生命是必需的;之於文化也是重要的元素。一個聚落曾經因豐沛的溪水,發展出獨特的水源利用、分配模式,一時聚落人聲鼎沸,倚靠河溪資源的產業興盛;但也因為沒了水,原有的模式不在、產業不在,到後來居住於此的居民,也慢慢移居離開。數十年的時間,聚落經歷大起,也走到低潮,這是一段「河與人」的故事。

節氣走過「春分」,目光來到宜蘭,供作秧盤二次催芽的綠化場,送走了碧綠的秧苗,也已重新引水翻耘,回歸水稻田樣貌,整個宜蘭插秧季算是正式結束。雨量豐沛的宜蘭,給大家的印象一直是水資源充足,無須設置水庫儲水、湧泉質淨量足,也因為水耕的水稻一直是蘭陽平原重要的農作物。


位於冬山的柯林育苗場「春分」過後幾乎已出清所有秧苗

位處宜蘭山腳的中華社區粗坑聚落,也曾經水田密佈,在大家很熟悉由農田水利會設立灌區,修築水圳灌溉的時代背景下,粗坑聚落為中華社區四處聚落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但卻唯一未有農田水利會灌溉系統的區域。

那怎麼解決灌溉水源需求呢?

在解答這疑問前,我們先把注意力拉到水利會能量罕至的山區環境,早年先民移墾山區,直接取山澗坑溝的作灌溉,在水源取得容易的區域,可能開墾成水梯田;反之則種植地瓜等旱作。而耕作水梯田的區域,或透過宗族共識、水田位置高低、離取水點遠近的因素,決定各戶、田區水源分配的多寡。位於水尾或連續耕作面積廣大的農戶,則開鑿埤塘,平時蓄水以因應枯水時區耕作之需。

平原地區開墾,經歷清領時期的「諭告裁定水份(類似今日水權)」、日治時期的「公共埤圳管理」、「官設埤圳管理」,乃至後期的「水利組合」確立,開始有農田水利會的雛型,平原地區的灌溉給排系統多以設置完善。何以曾經水田密布的粗坑,始終不是農田水利會灌區呢?

這中間存在著一個特別的先民開墾故事。

在開墾之初,粗坑先民自發性籌工建置引水設施,取粗坑溪豐沛的溪水飲用、灌溉及畜養家禽,初期仍有水源分配糾紛,但為公平分配灌溉水源,先民推行「輪水鬮」機制。居民共同推舉村中深受信賴的藍家為共主,由藍家主人依各戶耕地大小範圍分配供水時數,並以藍家宅院裡的時鐘為輪流供水切換基準,而供水順序則由各家抽籤(鬮)決定,排定無異議後,製表貼在藍家廳牆上,輪水期間藍家泡好茶水,夜不閉戶,方便前來看鐘、看表的人,村民彼此信賴,長久以來皆無紛爭,而水圳設施的維護管理,則仰賴農戶間出工、水錢收取支應。粗坑溪除了是聚落水源重要來源外,溪流中的魚蝦蟹,一直是居民補充食物的來源;而粗坑河攤上,前來汲取礦物質的蝴蝶為數眾多,也帶起一波居民採集、製作標本販售的歷史,曾有「蝴蝶谷」的別稱。可以說粗坑溪的種種資源供養著社區所需。


1985年(民國74年)經建版地形圖-粗坑地區仍標註為大片水田

國民政府時期,農田水利會徵詢納編灌區時,也因為「輪水鬮」機制的存在,當地居民僅申請「水權」取水,而未申請加入灌區,水圳的維護管理工作,仍由在地居民共同籌工維護。這樣的「輪水鬮」管理機制,在平原地區算是獨有,居民互助互信,維持好長一片光景。


經歷農路整修,部分舊有的「土溝、水汴」已被「道路加蓋及水泥工法」取代

然而穩定的動態平衡,在民國84年自來水公司深溝淨水場擴建工程,越域取粗坑溪地表水供宜蘭民生用水使用後被打破,豐水粗坑溪不在,原本宜蘭山邊伏流型的粗坑溪,也因地表水被截流後,汛期常流水量減少;沽期伏流日數驟增。雖後續自來水公司出資,籌設簡易自來水系統,另拉管線取粗坑溪支流冷埤出流溝、潘仔灶溝供社區使用,但水量僅能供日常民生飲用,原有的水田漫淹、灌溉,若想倚靠簡易自來水民生剩餘水或溝渠中僅存的絲絲水流,皆不足以維持既有耕作面積及年間灌溉需求,棄耕變成大家心底必然的選擇。


中華社區簡易自來水管理委員會清查的汲水系統用水狀況,顯見使用非常吃緊。


輪水鬮的農水圳看似水源豐沛,但圳路滿佈的水管娓娓道出水源不穩的哀愁。

期間僅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聚落型態已大幅改變,一級產業規模不在,尤以水稻耕作已全然消失在粗坑,僅存少量栽植葉菜;採蝶產業也因河道枯竭,農業生產環境劣化等因素數量驟減;人口遷出增加,二十年間中華人口以減少近百分之四十,至107年2月統計整個中華社區設籍人口僅剩702人,更不用說多數是「籍在人不在」或「早出晚歸」到外地討生活,日常社區活動人口多以年長者為主。粗坑農耕發展的沒落,離農也加速引水系統失修、「輪水鬮」制度崩解。現有「輪水鬮」制度僅能由藍家宅院外憑弔,由「輪水鬮」所串起的居民互助互信也不復見,對於河川的情感,也只剩下堤防與橋梁。


藍家後代已搬離粗坑,僅留下空蕩蕩的宅子。


空景下的粗坑,看得出早年的水田皆已棄耕不復在。(拍攝日期:2018.02.28 豐水期)

這樣因「河川串起的大起大落」的社區故事,在現在社會實有耳聞,「輪水鬮」互助互信的歷史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是不曾擁有的記憶;「河灘採蝶」風光一時的歷史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是不曾擁有的記憶;「親河捕蟹」嘻笑玩樂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也是不曾擁有的記憶。當世代變遷過後,對於粗坑人腦海裡,還留下什麼?「河川」之於人,不只是維持生命所需,孕育生態,也是流動著聚落文史的血脈。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8.02.27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8.02.27
44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乘著溪水,漂流到下游

2019-12-04
瀏覽:
2,739
推:
0
回應:
0

取水閘隔開的燦爛與哀傷—新城溪巡溪後記

2019-10-08
瀏覽:
3,142
推:
0
回應:
0

海濱 x 溪流 x 森林 x 人家,交融在一起

2019-07-09
瀏覽:
2,478
推:
0
回應:
0

水,就不愛直來直往

2019-04-24
瀏覽:
2,265
推:
10
回應:
0

溪水哪裡去?從地表消失的川流水

2019-02-18
瀏覽:
2,697
推:
0
回應:
0

請別叫我排水溝—田寮洋無名溪巡溪誌

2018-10-25
瀏覽:
2,957
推:
1
回應:
0

榕樹溪:上游不乾涸的約定

2018-09-11
瀏覽:
3,262
推:
0
回應:
0

翻岩、跑步機、勇闖天堂路:龜壽谷溪極限夏令營

2018-07-04
瀏覽:
2,301
推:
0
回應:
0

貢寮遠望坑溪護魚區,修繕工程釀生態災難

2018-06-26
瀏覽:
6,266
推:
116
回應:
0

屬於童年的那條溪,你的還在嗎?

2018-06-23
瀏覽:
3,350
推:
3
回應:
0

從河串起的起起落落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