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拾紙》 傳達土地傳承價值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張詠晴、劉意璇/花蓮市報導】「原本的溝仔尾福住橋被完整的切割,看起來好像是保存下來了,但是卻被丟在花蓮市清潔隊對面的空地上,掛上木板告示牌,這是它最後的命運。」《拾紙》為花蓮在地發聲,結合文字與圖片的力量,讓更多人看到平常不會看到的花蓮。

東華大學學生與其刊物,由左至右為陳韋捷、黃詩雯及林于婷。

畢業專題 最後成就《拾紙》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四年級的陳韋捷、林于婷、黃詩雯共同創立《拾紙》,計畫的原型只是畢業作品,大四上課時指導老師分組討論,並且讓同學提出自己想要做什麼畢業作品,雖然大學已經同班四年,但三位創辦人直到畢業製作都還不熟悉彼此,當時正好坐在同一桌,陳韋捷回憶「那時候只能尷尬的看著對方」,沒有想到最後會成為一起面對創刊艱辛過程的戰友。

各自擁有自己的領域,像是翻開《拾紙》總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插圖配合文章,這是因為林于婷本身學過美術設計,至於雜誌中的每一張照片與排版工作是黃詩雯的領域,陳韋捷則是負責了大多數的文字書寫工作。二O一五年初決定出版雜誌時,系上指導老師非常不看好他們,「老師他就是用各種明示暗示的方法叫我們不要選這個題目」陳韋捷說,「當下有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能辦出好雜誌。」

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 資金來了

資金是出版刊物不可或缺的一環,大四這年畢業製作決定要出版刊物時,便面臨了這個問題,「我們本來想說我們要自掏腰包來做」陳韋捷笑著說,但是過沒多久在因緣際會下,她修習一門國文課,當時的助教楊富民剛好申請到了「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劃」的贊助金,攀談後他決定將這個贊助提供給他們做為資金,讓《拾紙》能夠出版與花蓮社區營造有關的刊物。

主題著重在比較本地人與外地人觀察花蓮在地的觀點,多數觀光客對花蓮的印象都是好風景與美食,但《拾紙》以在地人的觀點探討花蓮文化保存與人口變遷,呈現不同於大家常見的花蓮印象。

《拾紙》還辦了「找到田運動會」,讓國小的孩童在田裡比賽拔河,透過寓教於樂進行家鄉土地的理念傳承。(圖片來源:黃詩雯臉書)

古蹟福住橋 時代犧牲品

第一期的《拾紙》便從關懷社區營造出發,專題故事深入探討花蓮溝仔尾的都更議題,溝仔尾擁有縣定古蹟「福住橋」,這個大水溝兩側早期是有名的聲色場所,吸引各行各業的「溝上人家」在這個地方生活。

但如今的花蓮市政府為了發展觀光,讓這塊土地淪為犧牲品,如今「福住橋」已經被政府拆除,原本的大水溝被填為土地,成為空蕩蕩的停車場,政府至今都沒有進一步的建設,「福住橋」本體被政府「暫時放置」在花蓮市清潔隊的對面空地上,沒有任何的界線保護,小木牌上的告示標語是它最後的尊嚴。

透過對鳳林鄉小人物的專訪,傳達出人口外流的問題。

花蓮人 有多久沒回家了

第二期主題「鳳林回家」檢討鳳林鄉的人口外流與變遷問題,利用小人物小故事集錦,讓讀者能夠看到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花蓮鳳林鄉,黃詩雯表示,在第二期刊物採訪期間路過鳳林鄉的一間老店,本來是想要訪問店家歷史,但意想不到老闆娘是一位十分消極的太太,她對他們說道「鳳林,不會再更好了,沒有人,沒有錢潮」,她總認為鳳林鄉已經沒有發展觀光的可能,沒有人潮會來到鳳林鄉,做生意也沒甚麼價值,這段奇遇讓他們受到很大的衝擊,因此更確立要以回家為題,並且將這段奇遇寫成了其中一篇文章「與老屋一同頹傾的女人」。

鳳林鄉其實並不是沒有進步,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的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希望這天,他們用雙腳,踩進泥地的觸感,會讓他們記得,回家的路要怎麼走」,當天花蓮北林國小的孩子與大人一起在泥地裡跳躍,陳韋捷認為那天空氣中的溼度非常適宜,且原鄉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是混雜著汗水與歡笑的一天,花蓮很多地方的故事都很有溫度,也很值得發現,只是過多的觀光客多半只是利用假日路過此地,然而觀光景點往往只有過多的包裝,《拾紙》利用小小的力量讓花蓮的小故事有更多人看到。

 

延伸閱讀

貢丸湯 邀你品嘗新竹人與事

發展背後 風起尋回城市精神

在祕密基地看見屏東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7則報導
2,272則影音
708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2,525
推:
1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4,223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3,608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951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619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5,284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7,413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7,150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528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272
推:
0
回應:
0

花蓮《拾紙》 傳達土地傳承價值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61篇報導,共12,81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61篇報導

12,81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