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一) 銀髮游藝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銀髮游藝上次投稿,已經是三個月前的事,是他退休後依據手邊蒐集到的東西方修行經典,自己分析歸納後,去蕪存菁依教修行時所發生的心理反應,用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以六則的篇幅,將七年來的成果作一完整的整理與紀錄:

副刊: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一)2014.09.26 10:45PM

https://www.peopo.org/news/255423

。。。。。。

副刊:奇妙的心理反應–氣運小周天(六─完結篇)  2014.10.11 10:19AM

http://www.peopo.org/news/256635

氣運小周天系列的文章他是以這樣起頭的:

從探索自然知識的立場出發,筆者從來就猜想,古今中外的苦行修士或僧侶、和尚的修行紀錄及其結論,是建立在(相對於今日的科學知識)不甚充足了解生理現象背後運轉機制下的產物。但是它們卻又必然描述了一些,經歷特殊身體運作後的生理現象。這裡面包含了許多到現在仍然不被認知的反應作用,例如:極具爭議的鬼、神顯像,走火入魔…等。其中,生命現象的永恆性,似乎是共同的交集點。七年前筆者決定以身親驗,因此有了一段奇妙的心理反應,可以與讀者共饗。

這次他的創作,是與郭店出土竹簡版《老子》全部甲、乙、丙三組文句的古文有關,以一位非文科出身的自然科學博士,用他的親身修行體認,去驗證老子畢生學問的脈絡,而非純粹從文字訓詁學的理路出發。請和好奇寶寶一起欣賞他的創見新論,不知道這次銀髮游藝又會花多少時間,寫出多少則的系列文章,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一)

前些時日在誠品書店讀到了《郭店老子楚簡論証》,作者陳錫勇精闢的論述引起筆者極大的好奇心,便陸續收集了一些近些年來關於老子研究的專書,一一拜讀後,不禁衷心感謝學者們的專精努力,使筆者感覺受益豐盛。不過卻也不得不慨嘆,兩千年來眾多古今學者們的努力,卻因天運難明,欲使先哲智慧塵蔽光掩,使得眾人的努力看起來只成徒然?!造成筆者感嘆的原因,主要在於郭店竹簡《老子》所用文字是戰國時期的楚國文字,而其內容則與漢代以後各版本探討《老子》書籍內,相關對應的章節有極為不同的寫法;比如說,在通行本《老子》裡,學者間極力加以辯明的說法:「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在楚簡《老子》卻是:「絕智棄辦,民利百倍…」。對於前者的解釋,如果以晉代王弼為代表,那麼他的意思是說:聖與智是才能的極致表現,只是屬於人小部分的文飾而已,所以不應做為施政利民的依靠,而應該棄絕;但是後者的意思卻是:施政時,應該替人民設想周全,不使人民陷入選擇的困境,也不可以讓人民想要滿足討好上者的不當要求,如此,便能產生百倍的利益(這樣解釋的原因,請見後文分析)。這種概念上重大翻轉的出現,豈不表示先前大家忙了半天,很可能卻都搞錯了方向?更令人遺憾的是,竹簡版《老子》顯然並非完整版,所以想要藉機釐清所有疑問,似乎暫時是不可能的期望。

然而對筆者而言,上述的遺憾其實是很遙遠的。擺在眼前的,雖然已有眾多學者努力試圖解釋竹簡版《老子》的玄妙內容,卻沒能解除筆者心中串串的疑問。舉例來說:竹簡版《老子》全部甲、乙、丙三組文句中,一共使用了四十九個被學者們解釋作「不」字符號,這些「不」字卻又可以被區分成六種雖然類似但明顯不同的寫法。依已有的解釋,它們被認為是同一字的六種異體字。筆者的疑問是:為甚麼同樣是構型簡單的「人」、「而」、「也」等這些字,卻都沒有如此多的異體字?

另外一個使筆者覺得難以釋懷的現象是:通行本《老子》內所用的「無」字,在竹簡文句中卻有兩種不同的寫法,即:「無」與「亡」。並且更早於竹簡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所用「無」字則全都寫成「无」,對於這種歧異的現象,多數的學者都認為這是字體使用選擇,隨時間自然演變的結果。然而,即便已經到了遠離原《老子》書寫年代達五百年以上,被後世長時間視為是文字聖典的《說文解字》對這三個字的解釋也是不盡然相同;「無」字,解釋作:豐也。「亡」字,解釋作:逃也。「无」字,則解釋作:奇字無也,通於元者虛无道也。因此,如果反推時間至周代初期甚至商代,這三個字的涵義應該顯然不同!那麼到了老子存在的時代,它們所代表的意思真的變成一致而可以互換了嗎?

更值得重視的線索則是:竹簡《老子》文句中出現了兩個不同寫法的「道」字,而非通行本《老子》單一的寫法。由於這兩個字在金文中都存在,所以它們代表不同含意的可能性是應該是不能忽視的。

非常奇妙的是,這三個字(就通行本看;如果就竹簡版論,則是三組字)正是理解《老子》書所想傳遞觀念所在的關鍵字:「道」與「德」闡發的是:宇宙的所以然和可能運作的原理,以及人在該系統下應該有的適當作為;而「無(亡)」與「不」字組,正是用來指明或校準世俗間通識行為的工具。從漢代以後的歷史人們可以看到,對這三組字的歧異認知所導致千年間各據儒、道陣營,眾多學者間的慘烈對抗。郭店竹簡老子的出土,其重要性之一,便是讓世人看到:由於對文字的率爾變殖,所產生令人難以相信的禍害。

現今,不論是探討帛書《老子》或者竹簡《老子》,學者們努力的一個面向便是試圖推敲出原本《老子》的本來面貌,因此施力於不同版本間的文字本身,與其使用文句意義的互校。對此,筆者倒有不同的想法:不論古代人對原創概念的態度如何,眾多不同版本的《老子》書,已明顯的指出曾經擁有這些書的人之間,對《老子》的認識本就存在了歧異。同時,大家必然認同:不論科技如何發達,現代人想獲得《老子》原本其可能性幾近於零。反倒是認真看待每一不同版本內所存有的概念,然後加以綜合比對或許能體悟出《老子》原有的精神所在。再者,任何身為老師的人都知道,越是具象的,可操控的知識越易於傳授,學生的所得也越趨於一致;反之,越抽象、形而上的觀念則越難以言傳,學生的所得,產生歧異便越明顯,難怪古來便有「得皮,得骨,得髓」之嘆。《老子》書既以稱玄,豈能不有眾說紛紜之果?

況且,自從甲骨契文出土以來,讀者如果查閱市面上的相關解釋字典,便會明白能被辨識出其所代表意義的甲骨契文(符號),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左右,學者們認為《說文解字》的解釋並非原創字體的本義。進一步的加以查考,便能夠發現大部分的原因,應該是古代使用文字時對其做擴大意涵的結果所造成。不論中國文字源起何時,但知從甲骨契文時代輾轉流變到漢代已達千餘年。這期間,相信也是中國文字創新產出大爆發的時期。文字的使用,一般咸信也從少數的上層階級逐漸擴散至社會大眾。想來,這應該同時帶來用詞、用句習慣的變化吧?更遑論文字本身使用意義的轉換!如果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子,保守派的官員如老子者,與和民派的宗師如孔子者,可能都有各自不同的文體習性呢。前者或許還帶有商代的習慣性,後者可能已變成是當時的新文學創造者。

筆者本著上述的幻想;便想嘗試以文字的本義去探索竹簡《老子》內可能表達的觀念。不避揣陋而與讀者共享,或博一粲,不必驚怪是幸。

首先需要探討的,便是竹簡《老子》的「道」字。    

下接: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二)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67279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3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副刊:探究古文字,荒徑索老子(一) 銀髮游藝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483篇報導,共12,82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483篇報導

12,82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