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臆解《恒先》‧第六簡 (十) 銀髮游藝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臆解《恒先》‧第五簡 (九)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35849

@@@@@@@@@@@@@@@@@@@@@@@@@@@@@@@@@@@@@

臆解《恒先》‧第六簡

言,事出於名。或非或,無謂或﹔有非有,無謂有﹔生非生,無謂生﹔音非音,無謂音﹔言非言,無謂言。名非       (第6簡)

 因為名,所以有事的發生。沒有域的範圍,就不能稱為域。作用力不存在,不能稱為有作用力。出生的現象不顯現,不能稱為生。意念沒有形成,不能稱為意念。言的內容不合表達的情境,不能稱為有言。(第6簡)

”、“

從上一簡(第五簡)的『有出於或,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到下一簡(第七簡)的『…事非事,無謂事』,是原作者認為擬人化的自然力「有」在自然界產生後,與生命現象活動有關的演化次序。所以說「生命現象」而不說「人」,正是因為先人認為「生命」是廣泛存在人及周遭的事事物物裏的緣故。文章中用本義為「域」的“或”字,便可作為一種旁證。而這一組演化次序中,與人「用智」有密切相關性的次序,就從“音”字開始。形成:音→言→名→事次第開展而出現,皆是不具自然形象的心志活動與其產物。那麼,這個“音”字在《恆先》文章中的本意又是甚麼呢?

說文的解釋可以作為探討的起點。說文說:

【音】(參看圖一‧a),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

所謂『从言,含一。』,由篆文的“言”(參看圖一‧b)字來看,便一目了然;由於“言”字的甲骨契文本義是:以語、文治理事務,因此,“音”字如果依循此一理念,似乎造字的本義便是指:以語、文治理事務的本旨。然而,說文這條解釋文裡,明顯認為:絲、竹、金、石、匏土與革木這些樂器,是能發出:宮、商、角、徵及羽不同聲調,並使之成為有旋律、節奏的樂曲,而稱為「音」。兩者好像有點差距。

不過在記載與周代禮制規範的《禮記》中的《禮記‧樂記》則對“音”有較詳細的說明: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這段說明,使讀者能恍然大悟,古人用“音”字,實指:人的起心動念,乃至於對身外有完整表意的整個過程。因此,說文『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的解釋,是以樂器發聲成曲為譬喻;甚至,這譬喻的本身,也是人發為「音」的一種形式。

這樣一來,第五簡的『…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其“音”字明白偏重表示『…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的含意,是接近現代“意”字的用法,但內涵複雜得多。這也可以從說文解釋“意”字得知:

【意】(參看圖一‧c),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這解釋文,明白的是將「音」和「言」等同起來,所以意思是:用心體悟他人的言說(音),而察知其原旨,因此知其志向、目標;所以說文的“意”字,有「猜測」的意味。而這個意思也正是說文注所認知的,說文注說:

『志也。志卽識。心所識也。意之訓爲測度,爲記。訓測者,如論語毋意毋必,不逆詐,不億不信,億則屢中。其字俗作億。訓記者,如今人云記憶是也。其字俗作憶…。』

這條解釋文,因此將“意”字界定為:測度,爲記。雖然如此,在《史記‧管晏列傳第二》文章裡,有『…然子之意,自以為足…』的敘述,所用“意”字或許可以解釋為:「我猜你的想法」,但如果以整篇文章來看,它的意思應更接近早古的“音”字,讀者由是可得知,漢代時“音”字的用法已比周代要狹隘,原因並不清楚。不過,從金文用字來看,似乎可看到蛛絲馬跡,如:圖一‧d、e和 f 等,都是傳世青銅器上銘文用字。字型明顯刻意寫如樂器的形狀,這或許說明,從春秋時期開始,“音”字的使用,已漸漸侷限在與樂器、音樂有關以及單純表示發聲相關上,最終便轉用“意”字取代原“音”字的用法。

“生”“性”

 

簡文“生”字寫如圖二‧a。就造字的概念來說,可解釋作:固定在地上,或建立起能發生「生」的基礎(下方土符,〔或士符加上表示「取用」的圓點或短橫畫〕)並使能長大(上方的山字形表示草的茂發生長)。筆者曾在《緇衣.第九章》中討論過,代表不同生、長概念在甲骨契文的寫法。那種多形態的細緻變化,反應的是中國文字從商代過渡到漢代時,曾經爆發過的文字增生時期中,多元創意的表現。而《恆先》的“生”字寫法,也相同的,是一寬鬆的概念,因此不適宜將之僅僅解釋作「產生」或「生產」;而是與「生」相關的整體連續過程。在這樣的理解下,第五簡的『…生出於有,音出於生…』的前一個“生”字重點落在「醞釀並產生」,因此文句的涵意是:在自然力作用下,醞釀出「生」的事件;而後一個“生”字,重點則落在「因“生”而產生的需求性質」,勉強可用“性”字解釋。

其實從戰國時期常見“性”字寫法,如圖二‧b,讀者便能看到它和「生」與「長」的概念有關。

現代用的“性”字可上朔至篆文,更早期的金文乃至甲骨契文,似乎還沒有找到字型與它相對應者。簡文被解釋作“性”的這個楚文字,其實和篆文的“省”字比較類似(參看圖二‧c)。說文對“省”字的解釋是:

【省】(參看圖二‧c),視也。从眉省,从屮。【省】(參看圖二‧d),古文,从少,从囧。

意思大略是:“省”字表示「看視」的意思。這個字是將“眉”字簡化,再添加“屮”字所形成。有點怪異的是,解釋文中所說:「古文,從囧」,好像不能讓“目”字形和“囧”字形看成相同。不過基於上述解釋,讀者因此明白,諸如「省視」一詞,是文書口語化的一種結果;但對理解古人造的“性”字本義,幫助有限。但《郭店楚簡》裏有一篇文章,釋名為《性自命出》,全文的探討早期對“性”字的認識。可以使讀者知道它的本義。文章一開始便指出“性”是人身本具,構成情感知能的氣:

『凡人雖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奠。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內(入)之。…』

要完全瞭解文章完整的意思,非本文的主要目的,但大略已可窺探到“性”字本旨的主體。從而也知道,它的內涵與生命的活動有重要關係。

再往前推找、比對相對應的金文(參看圖二‧e)與甲骨契文(參看圖二‧f),字型顯示的是:在金文,特別在眼睛眸子的中央,劃上一個表示「取用」的實心圓點;在甲骨契文,則強調眼睛眸子的突出。讀者必然似乎可感受到,那強化眼睛眸子的眼形書寫方式;而這書寫方式,已無法在後續的字體中顯現出來。但或許正因如此,說文所說的「古文,從囧」,有了依據;它表示的是:因視察而明知。透過這層以圖像傳遞而可意受,不需作言傳的心理理解,讀者必然會同意該字要表達的是:強烈的尋求生存的可能方法。這或許也是篆文(參看圖二‧b)字體上方,左丿符號存在,用以表示「因情而動」的理由吧。

透過這層理解,所以,簡文文句『…音出於生…』的用意,應該是表示:因「生、長」且「繼續存在」的需求而產生意念。

在上述“生”字的概念下,本簡(第六簡)的文句『…生非生,無謂生』就變的一目了然。因為,「生」的複雜性太大,使得每一個「生」幾乎可說都是唯一的。「生」的內函稍有不同,便不能稱兩者為同一。將這一理解擴大到整段文句:『…或非或,無謂或﹔有非有,無謂有﹔生非生,無謂生﹔音非音,無謂音﹔言非言,無謂言。名非名,無謂名。…』,讀者必然能夠體會到,《恆先》作者並非僅單純在說明:「名稱」與「內容」是否相符合,所謂「名、實」的究竟;而且是藉此點出文章稍前提到:『…有人安,有不善,亂出於人。…』(第八簡)的由來。

人異於其他生物,在於有「智」。因用「智」,而創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名」。藉著「名」,反過來,人與人間能方便辨識、處理自身所存在的器世。然而,過程中只要有一點「名、實」不符,上述的派生序列便會發生混亂。以當時的世界來說,事實卻是:每一個「名」的內容都是如此複雜,對多數的人來說,如非深入經歷、並將經歷過的身心體悟,轉化成文字比對,將很難正確、清楚的辨析。對人數相對為少數的管理階層尚且如此,何況有那麼多人數,就數量看是社會的主成份,但未能接受正規教育的人民。所以,在人組成的社會裏,「不善」與「亂」似乎也就必然發生。也正因為有如此的現象,《尚書.周書.泰誓》的文句:「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所禪述的思想,才有了依據。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副刊:臆解《恒先》‧第六簡 (十) 銀髮游藝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125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125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