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1%木料自給率的背後

文字-A A +A

 

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全國各地舉辦了多場聖誕節活動和跨年晚會,這同時也是個送禮祝賀的好時機,在歡慶過程中,你可曾留意過自己使用了多少木製品和紙製品嗎?

照片來源: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N000322824

木頭,你的家鄉在哪裡?

        自1990年代起,林業政策調整為以保育為目的,重造林少伐木,但是,每年平均木材使用量高達600-900萬立方公尺的台灣,木材自給率僅0.5%,說到這裡,你是否感到好奇:我們使用的99.5%木材究竟來自何方?

        台灣的林產品進口每年高達600萬立方公尺,可以填滿一整條雪山隧道,這當中以馬來西亞、印尼、泰、澳、中、美、加等國為最大宗。而紙漿進口則近年每年有將近80萬噸,約當300萬立方公尺木材,主要來自智利、加、巴西、印尼、美國等國,這些紙漿製成的製前材料產地與形式不得而知。

        因此台灣地形及雨量的特殊性,森林的國土保全功能保護了水土安全及生物多樣性,卻因此依賴熱帶雨林及溫帶地區的針葉樹林,加上貿易的運輸,無形中也增加全球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

        此外,為供應持續增加中的國內林產品消費量,也可能無形中助長了非法砍伐林木的行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指控台灣為非法木材進口國,國內學者研究結果更顯示,2009年台灣的可疑非法砍伐林木進口量約佔總進口量的11-24%。基於地理位置接近和運輸成本低廉等考量,台灣非法林木多從鄰近的亞洲國家進口:可疑實木產品主要進口國是印尼、馬來西亞、中國、泰國、越南和緬甸;紙相關產品主要進口國是印尼、中國、巴西、泰國、俄羅斯和韓國。這當中因為國際木料交易的環節複雜,不僅涉及各地區出口的管制管理,使得合法進口不一定代表在產地是合法伐採;同時也因為木料的使用形式很多元,包含了原木、製材、木直人造板、木漿材、木片等,進口加工轉出口的交易軌跡,也使消費責任的達成更不容易。

        因此,在這不到1% 自給率的背後,該深切省思這些依賴與助長之外,我們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責任。

森林怎麼幫助地球減少二氧化碳?

        全球暖化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之後,如何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更是當務之急,其中一種方式即為增加碳匯(carbon sink)。自然環境中,碳被固定在海洋、岩石、土壤與生物體,而森林不僅是陸地上最大的生物體,也是陸地上最重要的碳匯。

        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釋出氧氣,並以有機形式將碳元素轉化為木材組織,換言之,樹木從根、莖、枝葉到樹幹,皆可固定碳元素,進而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再者,樹木的生長狀況與碳能力,亦會隨樹種、樹齡、林地狀況及森林經營等因素而有所差異。林俊成等(2002)研究指出,隨樹種不同,國內1株20年生的林木,1年約可吸收11-18公斤的二氧化碳。 除了成長中的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自古以來,經由林木收穫過程,從建築、家具,到日常舉目所及之器具,人類的生活無處不需木材。這些木材只要不遭受腐朽及燃燒,原先透過光合作用固定在樹木組織的碳元素,將永久保存在木材內。

森林經營申論題該如何解?


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在台灣島上,有面積廣達2,102,400公頃的森林,覆蓋著58%國土,提供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國土保安、維護生態系統、休閒遊憩場所,以及林產品與森林副產品產物的生產等功能。

        然而,在長期木材自給率偏低之下,台灣木材料源受制於外國,不僅因非法砍伐木材進口問題成為國際詬病對象外,林木產品價格也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將來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REDD/REDD+) 成為國際規範以後,世界木材供給量大量減少,如不預先設法提高木材自給率,未來將發生木製品、衛生紙囤積、價格飆漲等經濟問題。此外,隨著林業的沒落,林業勞動力逐漸老化,技術傳承出現斷層,林木資源劣化,使得國內森林經營陷入停頓,林木資源生產體系面臨瓦解一途。

        這些在台灣發生的林業困境,同樣發生在日本,因此,日本林野廳在2009年訂定政策,要在10年內將木材自給率從27.8%提高至50%,以解決未來木材供需及節能減碳等難題。近年,林業試驗所更發現已有相當數量日本柳杉輸入臺灣市場,其價格甚至低於臺灣本土生產的柳杉木材,顯示有業者看好其加工性質及利用性而大量進口,台灣自日據時期即引進柳杉進行造林,現存柳杉造林面積達4萬公頃,卻缺乏支持國產造林木的利用之林業政策。

        目前造林地林齡在30年生以上的面積有55萬餘公頃,其中位於國有林地的造林地面積約為36萬餘公頃,在努力增加森林覆蓋面積外,這些分布在淺山或平地的人工造林地,如能於適時適地收穫林木,不僅可作為木製品、提升國內木材自給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通過FSC認證之木製品的使用比例,亦可為全球森林盡一份心力。

進一步瞭解,你可以參考:

王義仲(2011)。台灣進口木材來源與市場偏好(1/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研究計畫。

林俊成、鄭美如、劉淑芬、李國忠(2002)。全民造林運動二氧化碳吸存潛力之經濟效益評估。台灣林業科學17(3):311-321。

李俊彥(2011)。臺灣進口疑非法砍伐林木之現況及因應措施。林業研究專訊 18 (1):66-69。

陳麗琴、林俊成、吳俊賢、黃進睦、陳溢宏(2012)。台灣地區木質材料需求量之現況分析。林業研究季刊 34(4):287-296。

黃裕星(2012)。對台灣林業新政的期許。林業研究專訊19(1):1-8。

台灣木材自給率有待加強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09/112013021900277.html

森林減碳能力之推算方法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7871&print=1

森林資源經營對碳吸存貢獻
http://www.forest.gov.tw/lp.asp?ctNode=1584&CtUnit=534&BaseDSD=7&mp=1

WWF 森林木材交易專題
http://wwf.panda.org/what_we_do/footprint/forestry/timbertrade/

全島土地利用型面積
http://www.forest.gov.tw/ct.asp?xItem=887&ctNode=1582&mp=1

保林只能封山 坐視森林劣化?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2764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02.27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8.02.27
44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乘著溪水,漂流到下游

2019-12-04
瀏覽:
2,761
推:
0
回應:
0

取水閘隔開的燦爛與哀傷—新城溪巡溪後記

2019-10-08
瀏覽:
3,173
推:
0
回應:
0

海濱 x 溪流 x 森林 x 人家,交融在一起

2019-07-09
瀏覽:
2,502
推:
0
回應:
0

水,就不愛直來直往

2019-04-24
瀏覽:
2,312
推:
10
回應:
0

溪水哪裡去?從地表消失的川流水

2019-02-18
瀏覽:
2,724
推:
0
回應:
0

請別叫我排水溝—田寮洋無名溪巡溪誌

2018-10-25
瀏覽:
2,984
推:
1
回應:
0

榕樹溪:上游不乾涸的約定

2018-09-11
瀏覽:
3,286
推:
0
回應:
0

翻岩、跑步機、勇闖天堂路:龜壽谷溪極限夏令營

2018-07-04
瀏覽:
2,321
推:
0
回應:
0

貢寮遠望坑溪護魚區,修繕工程釀生態災難

2018-06-26
瀏覽:
6,300
推:
116
回應:
0

屬於童年的那條溪,你的還在嗎?

2018-06-23
瀏覽:
3,373
推:
3
回應:
0

看見台灣~1%木料自給率的背後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