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竹簡緇衣第九章(上) 變常皆德民是所信(十二) 銀髮游藝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竹簡緇衣第八章 順應本命上行下從(十一)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22603

 

竹簡緇衣第九章

簡文緇衣本章要旨變常皆德民是所信

 

本章總結說明:孔子要求國家管理者,以仁德帶領人民,若能做到,所能達到的最終成效便是:使所有人,都能將生命提昇至美善境界,道一。而此章孔子的論述,和《論語‧述而》篇裡的一章:「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可說是學與用的互相參照。後者是教學時,同時也是日常生活時,的提要綱目;前者則是用於施政時的總綱領。說明如下:

 

經版所寫『衣服不貳,從容有常』的文句,兩個簡版的用字有很大的不同(參看圖一)。在經版中,所謂『衣服』,或許由於漢代編寫的《說文解字》解釋‘服’字說:「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使得它的直接涵意,成為:所使用的服飾。而根據周代禮制,穿服裝的型式是依不同身份、場合而加以規範的。或許是這個原因,因此多數的學者認為,應該將之進一步解釋作:日常服制。如此一來,『衣服不貳』的意思便是:依據禮制、規範行事,不要越級躐等。然而,在兩個簡版中,相對於『衣服』一詞,全都寫成『衣備』。‘備’字右半側的構形,從現有的甲骨契文來看,所顯示的是箭矢的載具(參看圖二,a),所以‘備’ (參看圖二,b)字可會意成:帶有箭矢的人,也因此可延伸解釋為:武備,的意思。這個字演化至金文時,人形符號不變,但箭矢及其載具的寫法已轉化成‘矢’與‘用’兩字的化約、合併(參看圖二,c),不過整體仍代表「武備」的意思。可是到了周代中期,寫法的演化使箭矢載具變成了‘用’字、‘眔’字和‘羊’字的約化、合併(參看圖二,d),同時它的意思也開始轉化。考古出土,春秋時期的青銅鼎器,中山王鼎,其銘文中有文辭:「修教備信」的‘備’字,便是使用這個寫法,它的解釋,既是「武備」,也是「服從」。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竹簡文字,這個字的寫法進一步簡化,變成了‘眔’字和‘羊’字的約化、合併(參看圖二,e),而它的涵意在許多不同的簡文中,幾乎都是解釋作「服從」的意思。讀者因此可以理解到,文字涵意的轉化,能夠反應社會整體觀念的變動過程。這個‘備’字,在周代初期仍講究「德治」時,只代表武力的備用概念;然而,到了戰爭不斷的周代後期,已顯示出武力是使人信服的重要因子。也因此,本章此處的‘備’字,可進一步代表「戰時」或「變亂」。相對於此,顯然‘衣’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指日常的穿著,進一步更確切的涵意,則指「平時」的狀態。

 

郭店簡版相對於經版『不貳』一詞所用的字,是『不改』。相較來看,兩者意思相近,同樣都是表達對已有的禮制、規範的服從,也因此要求,對於制度要服從,而不可任意更動。於此,上博簡版的用字則不甚相同。相對於『不貳』的‘不’字,上博簡版用的字,是由‘辛’、‘冪’二字的省略寫法加以合併後,再添‘一’字所構成(參看圖二,f)。它的意思,第四章曾討論過。在此處,它表達的是:以合於天道的常態方法,應對、變化並治理。由於孔子是推崇禮治的,讀者因此不難推論出,上博簡版此段文句的意思是:平時和變動(或戰時)時期,要順應情勢的需要,而作合於禮制原則的規範,作出合於天道的反應。如此一來,同樣是對禮的遵循,經版和郭店簡版的論述便顯的拘泥、被動;而上博版的論述,不但主動且具有積極變化的空間。而且,此種變動性,不受限於禮制已有的匡架,而是要符合先聖、先王不斷提醒的天道,一德。

 

再則,經版所謂『從容有常』的意思,在《毛詩正義》裡的解釋指的是:日常閒暇的舉止,有一定的範疇、限制。但在簡版的用字來看,似乎並非如此。

 

經版的‘從’字,兩個簡版用字不同,卻頗類似(參看圖一)。這個字,上博簡版的字型,左側是‘人’符,右側則和郭店簡版使用的字近似。郭店簡文這個字,它是將‘定’字分成上、下兩部份,中間再箝入省略的‘包’字和‘之’字(參看圖二,g)。‘之’字的甲骨契文,原意是:草由土中初生,因此顯現的是,在地面上柔軟而易於彎曲的葉。如果比較甲骨契文的‘之’、‘生’和‘耋’三字(參看圖二,h、i及j),讀者便可以對古人表示不同生長過程的表達方式一目了然:‘生’字是在‘之’字的基礎上,表示長大的意思,因此近地的枝幹變長,且上部的枝葉變硬;‘耋’字則是更表示:人,長了又長。它們的共同結構,便是‘之’字字型的上半部。因此,整體來說‘之’字表達的是:生而成形的意思。而‘包’字一向表示的,便是所含括的一切。在這樣的概念下,回頭看兩個簡版的用字,便可會意它們有:含括一切策劃生成、制定而成形的事務。依古代造字的原則推敲,和這個字類近的是‘寺’字。‘寺’的金文,上半部正是‘生’字,而下半部是‘又’字。而又字本意是:以手作事;通常可延伸解釋為:處理事務。字型演化到篆文時,‘又’字部份轉變成‘寸’字,正如《說文解字》解釋‘寺’字說:「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這個解釋,正是暗示使事務生成的意思。《說文解字注》進一步的解釋說:「廷,朝中也。漢書注曰。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釋名。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内。廣韵。寺者,司也。官之所止有九寺。按經典假寺爲侍。詩瞻卬傳曰。寺,近也。周禮注曰。寺之言侍也。凡禮,詩,左傳言寺人皆同。若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初置白馬寺。此名之不正者也。有法度者也。从寸。考工記曰。市朝一夫。注云。方各百歩。知天子三朝各方百歩其諸侯大夫之制未詳。歩必積寸爲之。言法度字多從寸。又部曰。度,法制也。」。所以,透過寺字,讀者便易於理解,上博簡版的這個字可以會意為:官員在制定某些事務;而郭店簡版的用字或許只表示制定事務。不過,文章此處已隱含了:在室內或官署內從事公職。更貼切的概念,則應該指的是制定政策時的用心。

 

相對於經版的‘容’字,簡版寫法也不相同(參看圖一)。郭店簡文的用字,就是現代‘頌’字的楚國文字。而上博簡文用的,則是現代‘容’字的楚國文字。頌字《說文解字》解釋說:「皃(貌)也。」,這個說法,對現代人來說並不能真正理解漢代時的原意。倒是《說文解字注》所作進一步的解釋比較清楚:

 

『‧‧‧古作頌皃(貌)。今作容皃(貌)。古今字之異也。容者,盛也。與頌義別。六詩,一曰頌。周禮注云。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詩諩曰。頌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無不覆燾。無不持載。此之謂容。於是和樂興焉。頌聲乃作。此皆以容受釋頌。似頌爲容之假借字矣。而毛詩序曰。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此與鄭義無異而相成。鄭謂德能包容故作頌。序謂頌以形容其德。但以形容釋頌而不作形頌。則知假容爲頌其來已久。以頌字專系之六詩。而頌之本義廢矣。漢書曰徐生善爲頌,曰頌禮甚嚴,其本義也。曰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此假頌爲寬容字也。‧‧‧』

 

由這條解釋,參考郭店竹簡的另一篇文章《老子》(甲編,竹簡八、九和十,即今通行本第十五章),論及士的行事儀態,其中文句:「...是以為之頌...」句中的‘頌’字與此處寫法相同,讀者便能理解,郭店簡文用‘頌’字表達的,是依禮、德行事的形狀;至於‘容’字,則《尚書·君陳》文章有透徹的說明,文句如下:「...君陳,爾惟弘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寬而有制,從容以和...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文辭顯示的,正是治民的原則。所以,上博簡文用‘容’字表達的,是以德、義治民的恩澤。姑不論兩個簡版間字體的差異,兩者都已間接指出,這是官員在官暑外接觸人民,行使公職的情況。這樣一來,所謂「從容有常」的本意,在簡版文章內都是指:在內、外不同場合,或者動、靜不同狀況下,都必需把握合於德、禮的原則,來處理公眾的事務。但郭店簡文,似乎更強調要合於禮制;而上博簡文則強調要合於德、義,或更精確的說,合於天道。

 

遺憾的是,接續的文句上博簡文遺失了。不過,郭店簡文仍在,並且由於它用字與經版文章的不同,讓後世學者體會到漢代以前學人對「一德」的崇信。

@@@@@@@@@@@@@@@@@@@@@@@@@@@@@@@

下接:

副刊:竹簡緇衣第九章(中) 變常皆德民是所信(十三)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27629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3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副刊:竹簡緇衣第九章(上) 變常皆德民是所信(十二) 銀髮游藝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653篇報導,共12,83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653篇報導

12,830位公民記者